日系品牌的危机--从三洋的召回探视国产品牌的发展


其实, 日系品牌的坚固性非一日而被市场淘汰.相比之下,中国还没有几件拿得出的品牌,哪天奇瑞能超过丰田本田,哪天海尔联想能超过索尼三洋,中国品牌才是真的战胜了日本。这一道路还很长.

品牌尚未树起,谈何倒掉?还在学走路,担心学会跑步后会不会摔倒的问题是有点多余的。与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比,品牌中国的路仅仅是塑造的开端,中国创造的影响力只是星星之火…….

                  

    日系品牌的危机

              ——从三洋的召回探视国产品牌的发展

 

  据多家媒体报道,上周末,三洋电机在总部日本宣布,由于洗衣机存在起火隐患,公司将对2002年至2004年出售的全部16.4万台洗衣机进行召回处理。这是三洋在接到四起事故通知并提供免费维修服务后仍然无法消除该隐患而无奈作出的决定。这无疑是对近几年来已是困境重重的三洋电机的又一沉重打击——洗衣机是三洋电机的主要业务。

  而在此前的12月份,三洋专机生产的一款手机电池因为有过热破裂的危险,而由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宣布召回130万部相关手机。 作为世界最大的可充电电池制造商之一,三洋电机的股票受此影响,跌至31年来的最低点。

  至于去年年末,日本电器NEC宣布将退出2G及2.5G手机市场,这是继夏普、松下、东芝、三菱、三洋之后又一家日本手机厂商退出中国市场,日系手机除京瓷外几乎全部退出中国2G手机市场的争夺。

 同样是去年,三菱开始从中国大陆市场撤退;05年,松下宣布停止海外GSM手机的生产;

……

 有人在分析此中原因的同时,更多的中国民众,基于一种本能似的对日情结,心中却在窃喜。即便跳出这样一种情绪化的思维,稍做一些理性的思考,不少人开始在为国产品牌契机的到来而欣喜不已。他们以为日系品牌从IT产品到航空产品再到汽车产品,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下,无论是从“恨国主义”的民族仇恨还是从爱国主义的对国产品牌的偏爱来看,都不失为一件快事。

 一定程度上,固然如此。然而这样却又不免过于乐观。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大多数国人心中,日货凭借着一直以来的高端技术带来的过硬质量,中国从来是日系品牌海外最大市场。几个品牌的某种款项产品的退出,是否真是宣告了日系品牌的穷途末路和国产品牌的光明未来,根本无法断言。更何况,即使日系品牌全线撤退,留出大片市场空间,是否一定就是由国产品牌手到擒来?加入WTO后的中国,全世界企业都可以进驻,国产品牌要取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是只与日本斗,而是在与全世界斗,没有高端的技术含量,没有时间证明的质量信赖度,国内产品如何树立民族品牌?即使真的有可能出现巨大市场空洞,国产货是不是有能力来填补这样“引无数商家竞折腰”的利益空间?其实注定了与人无尤的,国货的出路,不在于别人,还是在于自己。如果有一天,中国自己有了能够响彻全球的品牌了,奇瑞超过丰田本田了,海尔联想受欢迎程度胜过索尼松下了,贺柜上摆的海鸥凤凰多过尼康佳能了,我们才可以真正地说,我们超过日本了,日系品牌倒下了,国产品牌的春天来了。但是,这是一个 “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仅仅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盲目乐观,如同看见敌军万人精锐中有几个逃兵就欣喜若狂从而立即犒劳嘉奖歌舞升平同时完全对四周的其他敌队视而不见的情况是一样的,放大机会可能性往往容易提前数倍时间看到胜利的曙光从而最终提前数倍时间品尝失败苦果。这是战场的残酷规则,同样适用于商场。

 如果再往下深究一点,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更难乐观。国内好些新产品,名号响亮,在国内可能谓得上家喻户晓,于是称之为国产品牌,民族品牌,但是,这未尝不是一种渴求虚荣心满足自我安慰。虽然,这么多年来,国内响彻着创新技术、振兴民族工业、树立民族品牌的口号;政府大力支持,甚至为抵制进口货保护民族工业而迟迟不入世;国民为了有称得上品牌的国货产品而给予力所能及的所有支持帮助;专家对高端技术的钻研及对其应用于实践的不知厌倦孜孜以求;企业永远为致力于挤入世界五百强而努力不懈……国产品牌一路走下来,其实过程也不短了,我们给了时间,给了关注,甚至在国货遇到问题时抛却消费者应有的苛刻而给予了更广泛的宽容,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品牌的又有几个?很多人从日系品牌的倒下而联想到国产品牌,想从中总结出如何更好地保护国产品牌,使其得以屹立不倒,可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悲哀的事实:品牌尚未树起,谈何倒掉?还在学走路,担心学会跑步后会不会摔倒的问题是有点多余的。三洋的召回,个别日货的撤退,此前或此后日系品牌的一系列危机,当中必定留下国产品牌发展的契机,这是我们应当密切关注的;如何借此空间来发展自己,树立真正的国产品牌,是我们应当竭尽全力的。这是当务之急,除此以外,去探究其他的种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终究带有不务正业的意味。

  自知之明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品牌中国的路仅仅位于塑造的开端,目前仍是处在学步阶段,这样的意识我们应当有。但抓住机遇,把握契机,一步步走好这条路,这样的努力我们更不可或缺。如果有一天,当“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而深入人心时,可以说,品牌中国的路终于走成了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