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放假在家,没什么事情,重新温习了一下《三国演义》。这次我突然发现书中出现的一些细节,跟现代企业中的企业管理的案例竟然如此的类似。突然让我感觉到诸葛亮以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荡然无存。以前,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诸葛亮如此的神通广大的本领。也许是我现在境界不一样还是我找到了诸葛亮的不足。我并不否认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给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蜀国也基本上毁于他的手里。
大概我觉得他存在以下的不足:
我看的是三国演义,也许在不少人看来很不专业,但我想不论我下面说的几件事情是不是严格符合史实,根据诸葛亮的一些行为来探讨一些做人、为官、企业管理方面的道理总是可以的。
1、七擒孟获
书中说诸葛亮捉、放孟获其次是为了制服对方,是为了长久之计,我不禁想,这种近似于戏弄的手段,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吗?能保证即使将来自己倒台、死去,对方还能保持忠诚吗?
根据书中说述刘备以往的表现,刘备每次得到一个地方,都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军民的拥戴,如果刘备还在,应该不会费这么多的周折。而且刘备的手段和诸葛亮截然不同,虽然诸葛亮看起来更出彩,其实效果并不好。七擒孟获在我看来,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一件傻事儿,很符合诸葛亮的一贯风格,他做事,分开来看,每部分每个细节都很精巧,的确是聪明的人所不及,但所有聪明的事情放在一起却变成了一件傻事儿,就是大方向把握错了。
感觉诸葛亮过于依赖于他的聪明才智,也特别想体现这一点,结果却是小处聪明、大处未必聪明,光顾者捡芝麻了。平南方,刘备有什么手段无法知道了,就我的浅薄看法,也用不着这么麻烦。第二次捉到孟获,就可以看出来南方人不是人人想反了,那么这么做应该可以:1、监禁孟获,接着拿下南方,然后宣判孟获,杀掉他,并且诛九族,此举一是斩草除根,二是立威,提高后人造反的风险成本,2、立德,树立天朝上国的威仪,蜀国国强民富,人民文明开化,对南蛮是很有向心力的,3、讨好当地民心,这是刘备最擅长的,加大宣传,颁布实施有利于当地人民的政策,搞几个民心工程,4,培植代理人,培养亲蜀国、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比如洞主之类的做一把手,撤军。以上十有其九能保证当地的长治久安。用当地人做一把手尤为重要,不放心就留个蜀国人当二把手,如果民风太野蛮,还不放心,就把当地分成几个平级的地方,分封几个当地人分别治理,他们是平级的,谁也不会买谁的帐,可以用来互相制衡。这样基本上就没问题了。七擒孟获不过是诸葛亮太强,让人不得不低头而已,我想上面的方法应该更稳妥,且比耗时耗人耗物耗财力,捉放了孟获七次要好。
2、锦囊妙计
最看不惯的就是这个,诸葛亮神神道道的。需要将领什么时候做什么,难道事先说明不是更好?将领哪个也都不是傻子,交代清楚肯定都明白。事先说明,还有利于发挥将领的主观能动性,万一有变,将领能根据情况作出改变。但诸葛亮这么故弄玄虚,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他的聪明?我发现他喜欢把手下当作机器来使用,而不会发挥属下的才干,不会培养人,怪不得刘备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殊不知水涨船高,属下提高了,全军的实力也提高,自己的地位也提高,而光凭自己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能有多大的作为呢?这样下属根本不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只要听他的就可以。这样的团队能打好仗吗?
3、对魏延的态度
魏延当如投降的时候,刘备要用,诸葛亮说魏延天生有反相,暂且不论诸葛亮是不是有这个本事能看出一个人的未来,就说他此后对魏延的态度,一直提防着,仅因为魏延能打仗而一直用他,他死后魏延造反了。魏延不一定是好人,但是,人与人交往,你对人好,人才能对你好,你一直一边利用别人还一边提防别人,仅仅是把人当枪使,再好的人心也冷了。刘备要杀刘封的时候,诸葛亮只是献策把刘封和孟达分开再除掉,也让人觉得诸葛亮不够宽厚,对下属不会笼络而只会苛刻。个人以为,诸葛亮最合适的角色就是谋士,不适合做老大,他比刘备差远了。
4、六出祁山
这是附加的,不是看不贯诸葛亮,而是看不惯书中对诸葛亮的吹捧。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失败也很正常,但诸葛亮每次失败,都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安排得当但偏偏遇到了自然等人力不可逆转因素而导致的,外加让司马懿叹一声:“吾不如诸葛亮也”,相当恶心,其实这跟孟获被诸葛亮打败七次一个性质,一次两次失败有理由,连输六、七次还有什么好说的?就说明一个道理:技不如人。前有七擒孟获,后有六败岐山,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是我总结的几点,并不是评判诸葛亮有什么不好,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吸收古人的优点,这样更加有利与我们更加作好以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