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手记(一)
文/张修林
No1、文化和语言,是传统和历史的现实材料,即已经的现实的组成材料。
NO2、文化和语言是人类形态的“诗化”表达。诗歌建立一种新型关系的文化和语言的现实。
NO3、诗歌是未经的历史和现实,是未经的人类形态,是诗人企图超越自身而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一种精神化行为。
NO4、对于诗歌,语言是实现手段,文化是呈现手段。
NO5、诗歌通过语言拓展语言的自由程度和人本体的自由程度。诗歌通过主体的自由实现人类的“文化性”解放。
NO6、语言是现实的载体,语言的自由程度就是人类的自由程度。
NO7、改造语言,就是改造我们自己,诗歌就是这样一种通过改造语言而最终改造我们自己的手段。
NO8、诗歌从“人”开始,通过语言,到“人”结束。
NO9、对已经和正在存在的历史的“胶状”状态的继承与背叛,使诗歌的形态超越成为可能。
NO10、所谓精神的作品指那些具有针对性、倾向性、独立性的诗歌思维与精神向度的诗歌,或者作品具有现实生活的前导性、抗争性、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形态与手段,具有人性的普遍特质与规律。
NO11、任何作品都具有与传统的延续性。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已经的和未经的传统的作品。优秀作品,具有未经传统潜在性。
NO12、技术是作品的载体,技术是指对语言的操作与变换能力。
NO13、性是神话的组成部分,但首先是“人话”的组成部分。
反应神性思维与活动的描写叫做神话,反应人性思维与活动的描写叫做“人话”。
NO14、诗歌重要的不是描述,而是在创造中抗争。
NO15、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程度是社会高度的表征,也是诗歌高度的唯一表征。自由包括语言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性向度。
NO16、诗歌通过主体对传统的开放性实现主体的解放。
传统指既有的语言、文化及价值意义系统。
诗歌对传统的态度的开放性表现为容纳性、抗争性/认同与背叛/同构与解构。对传统的认同包括对传统某些生活形态的认同,包括对已有的语言逻辑系统的认同。对传统的同构,使艺术能够在历史现实文化链中联系时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效手段。而对传统的解构,意味着艺术本体的开启性和艺术的发展性。
NO17、要获得主体的真实解放,必须取消作为主要传统的神话写作状态,首要的是扼制神话写作心态。反神话写作的准则是:艺术表现人作为人,而不是人作为神或作为象征的神性。不是天堂与地狱,而是作为人本身的苦难和欲望。
NO18、诗歌反映作为人的世界的“人化”的状态与关系。
NO19、语言就是现实,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态势、状态。
它既是一种自然话语,又是一种社会话语。语言的虚饰现实与暴力现实,使得“现实”成为一个虚拟的名词。
NO20、形式作为语言方式/现实方式,它本身就是内容。
NO21、艺术家赋予世界一种精神向度,一种艺术家个人化的、但综合人类智能与经验的精神向度。
NO22、我提倡一种呈现的而非表现的艺术。这种艺术只是由艺术家的直觉和人生经验通过他天才的心智将自然的物象与社会的形态、意识和事件有机结合,从而通过艺术语言呈现出来。这种艺术无需刻意追求思想,它的所有思想都不露痕迹地被包含在艺术品各个部件的呈现组合方式和组合秩序中。它同时与艺术家所选择的、带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蕴的物象与事件相关。这样的艺术不具有太多的外显手段,它更多是一种内在化的、具有强烈的个性的语码呈现。这这种呈现艺术的阅读与欣赏,同样需要具有艺术家般的乃至于思想家的悟性。这是一种顺应自然和符合基本社会规律的艺术。每一件艺术品都极类似于一个独特的、富于某种刻骨铭心的气质的风景与园林。如果说,上帝创造了自然,创造了众多迥乎不同的自然艺术,那么,诗人同样这样创造了他的诗歌。每一处风景与园林,由于它的构成元素或部件的形态不同,从而导致了各种与其相对应的不同的气质。如果说上帝创造自然创造出了几乎包容一切的各种气质,那么,每一个艺术家创造出了属于他个人的一种气质。所有艺术家的气质综合于人类时空的秩序中,就形成了类似自然界那样庞大、坚定而无比自足的奇特景观。
NO23、不论诗人的创作主体怎样富于某种刻骨铭心和坚定不移的精神对抗性还原,现象本身作为客体是无动于衷的。
NO24、对于诗歌,似乎就是这样,作为一种文化态度的精神向度才能最终使其最大限度地与生命发生可能的必然联系。
NO25、作为一种精神实体的诗歌,它不仅在于召唤人们某种觉醒,而且,它揭示一种内在的完整和纯粹的可能,以及精神现实的流逐过程。
NO26、诗歌的最大突破在于超越语言。我甚至有理由认为,语言的僵化已成为诗歌发展的普遍障碍。
NO27、一个优秀诗人的写作总是自发的固执的。
NO28、一个诗人,如果他是一个独立的诗人,或许他非常优秀,但极其清楚的事实是:他的优秀迫使他的作品保持相当程度的孤立。这是建立在历史、社会和文明之上的一个悖论。
文/张修林
No1、文化和语言,是传统和历史的现实材料,即已经的现实的组成材料。
NO2、文化和语言是人类形态的“诗化”表达。诗歌建立一种新型关系的文化和语言的现实。
NO3、诗歌是未经的历史和现实,是未经的人类形态,是诗人企图超越自身而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一种精神化行为。
NO4、对于诗歌,语言是实现手段,文化是呈现手段。
NO5、诗歌通过语言拓展语言的自由程度和人本体的自由程度。诗歌通过主体的自由实现人类的“文化性”解放。
NO6、语言是现实的载体,语言的自由程度就是人类的自由程度。
NO7、改造语言,就是改造我们自己,诗歌就是这样一种通过改造语言而最终改造我们自己的手段。
NO8、诗歌从“人”开始,通过语言,到“人”结束。
NO9、对已经和正在存在的历史的“胶状”状态的继承与背叛,使诗歌的形态超越成为可能。
NO10、所谓精神的作品指那些具有针对性、倾向性、独立性的诗歌思维与精神向度的诗歌,或者作品具有现实生活的前导性、抗争性、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形态与手段,具有人性的普遍特质与规律。
NO11、任何作品都具有与传统的延续性。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已经的和未经的传统的作品。优秀作品,具有未经传统潜在性。
NO12、技术是作品的载体,技术是指对语言的操作与变换能力。
NO13、性是神话的组成部分,但首先是“人话”的组成部分。
反应神性思维与活动的描写叫做神话,反应人性思维与活动的描写叫做“人话”。
NO14、诗歌重要的不是描述,而是在创造中抗争。
NO15、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程度是社会高度的表征,也是诗歌高度的唯一表征。自由包括语言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性向度。
NO16、诗歌通过主体对传统的开放性实现主体的解放。
传统指既有的语言、文化及价值意义系统。
诗歌对传统的态度的开放性表现为容纳性、抗争性/认同与背叛/同构与解构。对传统的认同包括对传统某些生活形态的认同,包括对已有的语言逻辑系统的认同。对传统的同构,使艺术能够在历史现实文化链中联系时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效手段。而对传统的解构,意味着艺术本体的开启性和艺术的发展性。
NO17、要获得主体的真实解放,必须取消作为主要传统的神话写作状态,首要的是扼制神话写作心态。反神话写作的准则是:艺术表现人作为人,而不是人作为神或作为象征的神性。不是天堂与地狱,而是作为人本身的苦难和欲望。
NO18、诗歌反映作为人的世界的“人化”的状态与关系。
NO19、语言就是现实,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态势、状态。
它既是一种自然话语,又是一种社会话语。语言的虚饰现实与暴力现实,使得“现实”成为一个虚拟的名词。
NO20、形式作为语言方式/现实方式,它本身就是内容。
NO21、艺术家赋予世界一种精神向度,一种艺术家个人化的、但综合人类智能与经验的精神向度。
NO22、我提倡一种呈现的而非表现的艺术。这种艺术只是由艺术家的直觉和人生经验通过他天才的心智将自然的物象与社会的形态、意识和事件有机结合,从而通过艺术语言呈现出来。这种艺术无需刻意追求思想,它的所有思想都不露痕迹地被包含在艺术品各个部件的呈现组合方式和组合秩序中。它同时与艺术家所选择的、带有丰富的文化思想内蕴的物象与事件相关。这样的艺术不具有太多的外显手段,它更多是一种内在化的、具有强烈的个性的语码呈现。这这种呈现艺术的阅读与欣赏,同样需要具有艺术家般的乃至于思想家的悟性。这是一种顺应自然和符合基本社会规律的艺术。每一件艺术品都极类似于一个独特的、富于某种刻骨铭心的气质的风景与园林。如果说,上帝创造了自然,创造了众多迥乎不同的自然艺术,那么,诗人同样这样创造了他的诗歌。每一处风景与园林,由于它的构成元素或部件的形态不同,从而导致了各种与其相对应的不同的气质。如果说上帝创造自然创造出了几乎包容一切的各种气质,那么,每一个艺术家创造出了属于他个人的一种气质。所有艺术家的气质综合于人类时空的秩序中,就形成了类似自然界那样庞大、坚定而无比自足的奇特景观。
NO23、不论诗人的创作主体怎样富于某种刻骨铭心和坚定不移的精神对抗性还原,现象本身作为客体是无动于衷的。
NO24、对于诗歌,似乎就是这样,作为一种文化态度的精神向度才能最终使其最大限度地与生命发生可能的必然联系。
NO25、作为一种精神实体的诗歌,它不仅在于召唤人们某种觉醒,而且,它揭示一种内在的完整和纯粹的可能,以及精神现实的流逐过程。
NO26、诗歌的最大突破在于超越语言。我甚至有理由认为,语言的僵化已成为诗歌发展的普遍障碍。
NO27、一个优秀诗人的写作总是自发的固执的。
NO28、一个诗人,如果他是一个独立的诗人,或许他非常优秀,但极其清楚的事实是:他的优秀迫使他的作品保持相当程度的孤立。这是建立在历史、社会和文明之上的一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