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十日谈-1


第一日

 

 

哈佛商学院第一印象

 

从波士顿DoubleTree旅馆的宽大套间搬出沉重的行李,上车五分钟就进入了哈佛商学院的校区。静静的查尔思河的对面,一群白色的窗框的红色的小楼,在草坪中安然矗立,冷冷的细雨中,让人不会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具盛名而且最富有的学院。从外表上看,建筑的别致不如南加大,而又不如斯坦福和硅谷的太阳公司建筑大气,但是让人觉得特别整洁而亲切。服务人员的效率和态度是一流的,做事一丝不苟。当我们各组教师被领到自己房间门口的时候,行李已经先我们在门口放着。每个人的单间是EMBA学员用的,狭小但功能很全。家具比较旧但都重新粉刷过,现出很书卷气,让人觉得到这里就是读书的。因为房间实在太小,一个人呆在里面感觉局促,就要到每层的休息室里面去聊天。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增加大家交流的机会。商学院的教室一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颜色以黄色的木料本色为主,高贵但不显铺张。这让我想起很多国内高校给EMBA住金壁辉煌,觥筹交错的五星酒店,和哈佛的环境有些像书香闺秀相比未免显得有些庸脂俗粉。

 

 

 

 

案例教学的策源地

 

进到议会布局的教室,环顾四周,十之八九都是中国人的面孔。如果不是那种装修风格比较现代,真让人怀疑这是在北京某个大学开学术研讨会。教室里面认真听课的有很多资深教授,其中就有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副院长Gary,中欧的张维炯院长,和台湾大学的一位Ko院长,他们 和年轻教授一样读案例,参与讨论,丝毫没有什么架子。哈佛的教授强调实践,这和很多商学院的理论风格很不同。这些老师讲课表现出来少有的激情,其实是和美国的文化相融的。哈佛老师组织案例讨论的样子,让人想起美国家庭经常围在炉火旁边做猜谜游戏,和中国人喜欢的打牌搓麻很不一样。案例教学到底是否适合中国的情况?这因人而异。但他们这些教授坚信自己的方式,并且热爱自己工作,确实让人丝毫不怀疑的。其实我是实践主导教学的支持者,但哈佛第一堂课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商学院的教学,更像是在清华的时候党员的组织学习,热情和思想的碰撞远远多于对知识点的灌输。道理是很容易理解,关键就是要学生在大家一言一语中产生共鸣甚至是感动。如果每堂课都这么上,那老师就像是传教士了。但是可以看出来,虽然有时差,但没有一个人打瞌睡的。

 

 

历史感人事迹所引出的反思

 

第一个案例是讲一位印度的登山青年在喜马拉雅山获救的事情。其实故事的主人公是98年去世的一位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没有想到哈佛商学院也很重视历史典型,也有优良传统教育。讨论的时候,明显看到有些老师有针锋相对的意见,其实有些是在表明自己的强势和价值观。但当台下中欧一位资深教授发言,说自己也被人救过,但没有找到救自己的人,希望有机会当面感谢的时候。我感到大家都一下子感觉这个故事跟自己其实不远。其实每个人不都是在寻求生活的目的吗?当在商海和人海中沉沉浮浮,已经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我的时候,突然看到那么多人都在因为这个故事而苦思冥想的时候,不禁感慨“先做人,后做事”的规则在美国和中国都一样。有一天,我们自己会不会也成为故事,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案例?

 

东方与西方的管理思想碰撞

 

当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目的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思想的碰撞。课上有句话很对,就怕“没有经验”,当大家都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没法讲课。我理解了为什么美国学校那么强调多元化,讲课并不是为了取得共识,而是让有经验的人能够去试图反思和认识自己,也更好地认识世界。“统一思想”是不必要的,因为本来就没有一种完美的思想。但每个人的思维是会受环境影响的,比如一位国内来的老师跟哈佛的老师表示理论比实践重要,论据之一是人类发现地球绕太阳转是靠逻辑而不是实践。这种观点在中国很容易理解,但在靠案例和实践吃饭的哈佛老师眼中,是很难接受的。哈佛教授不太相信管理能够靠公式推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我感觉到,如果毛泽东在哈佛,一定会是一位得心应手的老师。当我们在学习哈佛的时候,其实发现他们在不自觉地应用老一辈的革命经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其实没有做别的――他就是告诉你:“你知道,但没有理解,再想想,说出来”。在国内我看到有的教授把自己当成演员,而企业家有时希望教授是师爷,这些都是有些错位,哈佛这些教授认为,其实最好的定位是管理教授是企业家的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