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发展”概念


为什么人们对外物的反映会有进步、发展、停止、倒退这些概念?这是“心动”与“心不动”的缘故。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这件事引起僧人们的争论,有人说是幡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慧能大师却一语道破真相:“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根据慧能大师的禅意,所谓发展不是“物”的“发展”,而是“心”的“发展”;不是“物动”,而是有心多情者的“心动”。

为什么“心”会“动”呢?我以为这是因为“知识”在“动”。“知识”是怎么个“动”法呢?就是知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地动。比如我们从前没有“飞机”这个知识,现在有了“飞机”这个知识,于是就说“发展”了;从前这个地方有座繁华的城市(知识),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知识),于是就说“倒退”了。其实外物的“有”和“无”以及“有”什么、“无”什么,只是人生折腾的“工具”和“形式”,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无所谓“发展”,也无所谓“倒退”。这些概念全是“心动”的缘故。《庄子》一书的《秋水》篇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你拿比“万物”小的东西和“万物”相比,“则万物莫不大”;你拿比“万物”大的东西和“万物”相比,“则万物莫不小”。可见所谓“大小”概念,其实就是“知识”对比的“心动”。

同时这些概念也是源于“心不动”。为什么“心”会“不动”呢?这是因为知识“不动”。你依照某些固定的知识和知识标准来看事物,就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和某一段落,于是你就产生了“发展”、“停止”、“倒退”这些“心动”的概念。比如你截取一个人从出生到二十岁这一段人生来看,他的身体的确是在“发展”。但是我们若综观他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则是正、负抵消而等于“零”的,怎么会有“发展”呢?我们把时间拉长到几百、几千以至几万年来看人群社会生生死死的全过程,就完全是“抵消”、循环和轮回啊,怎么会有所谓“发展”与“倒退”呢?

可见所谓进步、倒退这些概念是对人生世态某一方面、某一段落的“心迷”、“住相”和“不动”。元末文学家宋濂的《楚客对》说:月亮借着太阳的光,一直是圆而发亮的,但“人之观月度数有正偏,故若有亏盈尔。”这个“有正偏”的“度数”产生的“亏盈”,就是“不动”的“知识”产生的“心动”。所谓文化“发展”不过是人生折腾内容、方式、工具等知识变化的“心动”,而文化的本质内容并没有变,并没有一个真“发展”。例如我们能说现代人比古希腊人、古印度人、古阿拉伯人以及中国春秋战国人发现的人生真谛还要多吗?非也!

至于文化的载体形式,不过是人生折腾的花样,人们把这个花样玩一会玩厌了,就换一个花样来玩,玩一会又换一个,以增加人生刺激和充实人生内容。这些“花样”本身没有可比性,怎么能说现在比过去“进步”了呢?难道能说京剧这种“玩法”比元曲那种“玩法”进步?或者反过来也是一种进步?

陈嘉珉20062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