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量子场论—崔长林“后理论经济学”综述(3)


3

经济学量子场论

正像“相对论经济学”研究始于“能量基本单位”即“分立值”、量子的研究一样,“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也始于对“经济能量基本单位”即“分立值”、经济量子的研究开始的。

 “量子经济力学”的产生需要首先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说“量子经济力学”是在不断地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笔者在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东方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均解决不了或者说均解决不好对经济事物、物质的精确量化。大家知道,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被称为是经济学的“三大支柱”。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三大支柱”中,计量经济学的成果最少,一个根本问题是由于,人们始终都没有解决了经济的本质或者说经济的本原是什么。为此,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发生了长达150多年的争论,而且在争论的过程中分别都“跑题”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争论的焦点并不是经济、价值的本质,而是经济、价值的来源问题。

试想,连经济、价值的本质都没有搞清楚的人又怎么能将经济、价值的来源问题争论清楚和解释清楚?也就是说,对资本来源问题的争论并不能替代对经济、价值本质、本原的争论,也就不要说双方各执一见,压根就没争论出一个能让大家信服的结果。再换句话说,即便资本就是投入的产物,就是由劳动创造的,那么他们也都没有解释了经济、价值的本质。

相对而言,与资本主义经济学进行比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倒是试图在解释,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资本是投入的产物”等于是“王大娘姓王”——投入既资本,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却为我们展示出了“资本的劳动属性”。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仅仅是“劳动价值”而已,如果没有“非劳动价值”的存在,自然不会有“劳动价值”。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非劳动价值”,“劳动价值”就变成了孤家寡人,缺乏与“劳动价值”对立或者说缺乏与“劳动价值”对应,是违反“对立统一”规律的。那么,什么又是“非劳动价值”?毫无疑问,“非劳动价值”是由“非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形式。比如创造了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事物、物质的自然界和自然界中的各种有用的物质形式。

当然,这也不是说一时找不到用途的那些自然界中的物质形式就不存在价值,而是说针对于人类意义上的经济、经济学、管理学来说它们是一些缺乏价值的物质形式——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有待于认识而已。换言之,只要是存在的都是有价值的,当然也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了,即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是客观和有价值的。

为何要讨论上述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量子经济力学”的产生与成败,是“量子经济力学”学者必须要回答清楚、回答好的问题——什么是经济事物、物质的本质或者说什么是经济事物、物质的本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能因为它们是非劳动物质形式就否定了非劳动物质形式的价值属性,而所谓“劳动价值”有赖于或者说依赖于“非劳动价值”而存在。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把价值理解为是由人类的劳动创造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由于缺乏“非劳动价值”的对应,所以说不符合唯物辩证法。那么,经济、价值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笔者以为,在没有最终确定之前,我们不妨先把它认定为一种物质形式。为什么?因为只有物质才会运动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试想,不是物质的东西怎么生产、积累、发展?

那么,经济、价值这种物质又是一种什么物质形式呢?笔者以为,它不是别的,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经济能量物质。也就是说,当一部分自然物质能量以一定的方式停留在经济社会的时候,这部分自然物质能量就具有了经济能量物质的本质。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自然能量物质都具有经济能量物质的性质,而只有那些停留在人类经济社会的才属于经济能量。

为何叫“经济能量”而不叫“自然能量”?说明“经济能量”是具体的和所指的。而这种“经济能量”也一定像“自然能量”一样具有“经济量子”的意义且一定产生于“量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