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发展角度设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从经济发展角度设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汪华斌

政治体制改革可分为两种:一是建设民主政治体制为目标和重点的纯粹的政治体制改革,另一种是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已进行成熟期,因此政治体制保障经济成为了当务之急。对于我国的创业、投资、企业经营来说,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划分职能;提高与政治体制有关的经济效率。如我国的全民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所有权问题;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把这两个所有权统一到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结果对经济运行又产生了阻碍,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再比如,一些重大的事项需要设置听证这样一种民主制度;这本是一种防止政府权力过大、垄断、寻租的一种体制,但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很难保障的。如此说来,政治体制的改革的确是要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展开。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是为了经济成长和成本节约目标;所以促进经济发展、降低政治体制的成本、提高政治运作的效率、适应国际发展是原则。二是注重中国的民主自由和我国实际的反腐败目标,因此追求民主自由、新闻舆论放开、人人都当家作主、任何民生事项都举行社会听证、社会公平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与目标。

1、人大的改革

    我国现在的各级人大制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首先从人大代表的结构上,几乎清一色的官员;这和经济体制的不和谐的。因为经济发展强调立法与执法必须是两个独联体,现在我们基本是一肩挑;结果执法的来立法,自然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法律责任;而不是从社会责任或国家人民意志的角度考虑。

     人大代表的改革变成人民委员和人民代表,人民代表是兼职的;但人民委员必须是职业化的。基于这种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取消政协;将其成员竞选人民委员。因为人民委员为职业化,从而避免了现在官员兼人民委员的机会;从体制上保障了立法与执法两个独联体人员的公正,使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法律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人治化。我们的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和腐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治化起作用;这是从政治体制改革来保障经济体制的有效。

2、工会独立

我们的工会组织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这些年的改革是工会变成了文体活动和困难补助组织;所以在人大改革后,工会独立是一个必须的步骤。工会的组织独立,可以在企业设立派出机构。这样既能与人大体制合拍,也能从新经济角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且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应由工会组织,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含资方)只能是到会报告;因为表决是职工代表的权力。

当然在这样的体制下,专职工会人员是不能在企业拿工资的;所以工会组织体系的工资也是独立的。从这些方面的改革行为,保证经济体制的有效;也符合中国的国情。

3、成立农民协会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成立农民协会也是很有必要;因此农村的各级组织同样也要有机构进行平行监督。当然农民协会的功能比工会多,它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经济联系;因为中国的农民毕竟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用农民协会的形式,能保证对农村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督;更重要的是能保障农村经济的集约过渡,使农村经济也能进入可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发展期。

4、党的组织增加职能

    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和农村的集体所有制资产的运行,这绝对是不能归政府管的;但也不能成为空白点,所以党对这两个资产的管理理应是责无旁贷。通过对这些资产的运行管理,党也能提高对经济的识别能力;为宏观管理或对政府的宏观领导掌握第一手资料。

    中国的事情本不难,难在没有人会主动增加自己责任;因为中国人都喜欢‘只要权利而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