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兼论“贫富究竟有没有矛盾”(二)


 

2

论贫富究竟有没有矛盾

 

二、为什么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将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个标题落在这里,读者势必会感到些意外,因为从上下标题所表达的内容上看,它们似乎风牛马而不相及,可以说有霄壤之别。然而,笔者却不这么认为,不但不觉得有什么落差,而且还十分地贴切也。这是因为,笔者在上一个标题里,讲的是和谐都应该具备的条件,而在这下一个标题里,笔者想告诉读者的是,贫富之和谐是需要条件的。

(一)邓小平先生为什么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记得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显然,他老人家说这句话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也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在改革开放前,就有人说“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和“只要红旗不倒,穷点也无所谓”。

1、“穷点”真的是“无所谓”吗?

大家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欧洲和亚洲,建立起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再加上原苏联在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盘和经济实力虽然还比不上资本主义,但加上一些中间力量,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可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了。大家知道,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应该比资本主义制度有优越性。也就是说,当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却出现了“经济滞后”的现象。终于,在上个世纪末,出现了就连马克思主义倡导者也不曾想到的事情,那就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剧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在一夜之间便发生了解体。还好,要不是由于有个邓小平,恐怕中国也救不了社会主义。

笔者以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之所以会发生剧变,前苏联之所以会解体,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前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没能把本国的经济搞上去,也没能使其人民富裕起来。相反,“二战”结束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一直都在搞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并出现了两个十年的“大飞跃”——被经济界称为“黄金时代”。相比之下,让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失望了。

尤其是东西德国,南北朝鲜的比较,似乎都在证明这一点。现在,我们先不去讨论其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穷点”并非是个“无所谓”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着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如此,当然也就证明,邓小平先生说的那句话的正确性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实,“贫穷”何止“不是社会主义”?难道就是资本主义了吗?

2、“贫穷”为何“不是社会主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贫穷”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谁都能搞清楚的问题,未必也。为什么?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其中蕴藏了深奥的哲学原理的一句话。应该承认,邓小平先生是一位最善于将一些深奥的原理蕴于简单的一句话里的哲学大师了。比如,他曾经说的“白帽黑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或许有读者会质问,即便邓小平先生在上面说的那两句话里确实蕴涵了比较深奥的哲学原理,那么,它们与“贫富到底能不能和谐”的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诚然,这其中的关系大了,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涂鸦的必要。笔者以为,从哲学上讲,“猫论”讲的是事物的“差异性”,与毛泽东先生讲的“矛盾性”,是既有微妙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两个范畴。

严格地说,毛泽东先生是不承认事物的差异性的,否则他就不会说“差异是处于萌芽状态中的矛盾”这句话。由于“处于萌芽状态中的矛盾”也是矛盾,所以就有了“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世界”的结论(均见《矛盾论》)。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富自然也就是处于矛盾状态的事物了。然而,邓小平先生却是不这么认为的,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为什么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在邓小平先生看来,贫、富是一种差异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关系,所以邓小平先生才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结论。邓小平先生为什么没有说“贫富差异不是社会主义”?可见,邓小平先生并没有把贫、富当作矛盾对待。当然,我们也可以从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说过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这句话上得到证实。

那么,“贫穷”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笔者以为,“贫富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旦贫穷就会导致社会矛盾产生,会导致例如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解体,当然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贫穷如果是社会主义,那么,上述的那些现象也就不会发生。诚然,如果出现“贫富分化”现象,那就更加不属于“社会主义”了。

(二)笔者为什么说“贫富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可以肯定,贫富分化绝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政治、经济制度的体现,即正是因为有“贫富分化”制度的存在,才导致了剥削、剥削阶级的产生。也就是说,贫富分化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而这个原因正是造成贫富分化的分配制度。

1、与其讨论所有制为何不如讨论分配制?

或许又有读者会问:作者这个标题是“为什么说‘贫富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而笔者在上述文字中,却时时处处在讲“贫”与“富”为什么“和谐”;如此,作者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非也。笔者以为,说“贫富”是“和谐”的,并不等于说“贫富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更不等于说造成“贫富想象”的制度是合理的。这,显然也是两个范畴。

换句话说,如果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仍然解决不了“贫富分化”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完全有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必要,因为它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相左,或者说我们还不能把产生、制造、形成“贫富分化”的社会制度称之为是社会主义,当然,就更不是共产主义了。为此,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色,我们必须要努力消除“贫富分化”。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与崔文华教授发生过多次的争论,焦点在于导致贫富分化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教授认为,“所有制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他的理由是,所有制是形成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因此,一个社会要想实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从所有制的改革问题上做文章。上述,显然是作者对教授文章的概括和总结,不一定是教授原话。

很显然,教授的话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从目前的分配上看,全世界都是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来进行。那么,笔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笔者的观点是,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固有所有制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可以说都是人类经济社会长期演进的结果,虽然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是客观的,人为改变不利于发展。

那么,怎么办呢?笔者的结论是,与其在所有制问题上纠缠不清——且有扰乱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嫌疑,不如从现有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上入手——人类再也没有通过武装斗争和制造社会动荡改变所有制现状的必要了,可以说已折腾不起。也就更不要说,通过武装斗争已实现了改变所有制目的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使他们的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走改变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的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在最近连续发表了两篇《回复郎咸平〈我不反对改革但应重新定义改革路径〉》的文章。郎咸平教授关于“改革”让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的“路径”,说得真好,可以说一语破题。之后,朗先生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与其仇富,不如仇腐》,可以说非常深刻。

先生为什么会有《与其仇富,不如仇腐》的文章?可以肯定,先生已经在关注如何对现有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的路径了。如何改革?由于从某种意义上说,现有的国有制或者说公有制容易产生腐败,所以,为了防止和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我们就有将它们改造成为“人民实际持有公有财产股权”的必要,而不是只有那么几个国有资产管理者在玩弄是非。

2、为什么说“贫富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可以肯定,即便是社会主义中国,如果不能对现有的所谓表面上的“公有制”,事实上的“腐败制” 彻底地进行改造、改革的话,贫富分化现象不仅不能根除,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实际分配权并不在广大的劳动人民手里,尤其不在没有国有资产管理权、分配权的人民手里,更不要说城市失业人群,而是由个别人、最多是少部分人操控着。

试问,这样的所有制、分配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吗?这样的所有制、分配制能不导致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吗?这样的所有制、分配制能不激化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吗?这样的所有制、分配制能不引起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愤怒吗?难道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只是让那些少数人获得管理权、分配权吗?难道我们的领导人对此种现象就不反思吗?

诚然,笔者知道,我们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但更令人遗憾的是,上述改革基本上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基本管理者、职工的基础上,其改革的结果,可以说仅利于这些管理者,最多再把在国有企业上班的职工们的利益加上。可是,谁又能说,就是把上述人员统统加到一起,也只能代表极少数人的、特别是那些管理者的利益,而谁又管失业阶级的利益?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到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如电信、供电、水利、交通行业和公共事业单位上班,也就自然成为了领导人进行腐败的一个客观原因。据查,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岗位,已经有人出价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钱了。信不信由您,据说一个煤检站的工作岗位,价格高达30万元。请问,这一切的一切,谁之过也?

可以肯定,如果贫穷“可以使人生盗”,所以“不是社会主义”;那么,造成贫富分化的所有制、分配制度呢?亦可以肯定,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说“更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才是社会主义?笔者以为,只有当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仅仅是国企管理者、职工最终都成为“公有资产股东”的时候。因此,中国的下一步改革路径,必须沿着此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