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倡导的四句古训
文/卫虎林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月26日发表的署名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特别强调了 “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四个方面。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做一简单介绍。
一、“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和而不同”出自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人们可以友好相处,虽然看法和观点不尽相同。这里的“和”,不是单一、雷同,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包含着不同或差异,“和”是建立在不同或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君子之“和”,讲求对话、兼容,从善如流;小人之“同”,囿于一团和气,唯唯诺诺的背后是面和心不和。
“和而不同”是自2003年初温家宝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在国际舞台和外交场合使用最多的一个古语。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会见华侨华人代表时指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铸就一个重要哲学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我们加强和改善中美关系也是建立在这一点上。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可以和平相处。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论,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
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思想。“民为邦本”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其“仁政”的基础。
政府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必须忧民之所忧。胡锦涛上任伊始就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7年年春节期间,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几天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不仅敢于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而且在本次两会上为百姓送出一个个“民生大礼”:让中国老百姓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实惠,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每个角落,让中国发展的短板及时得到接补:
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可使一点五亿中小学生受益;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安排中央财政支出201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加247亿元;
各类高校奖学金、助学金的全覆盖,中央财政支出由上年的18亿元增至95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覆盖面,将使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到101亿,较上年提高一倍多;
中央财政安排“三农”资金今年再增520亿元,达到3917亿元……
三、“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
“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礼记·文王世子》对“师”的职责有明确的界定,“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礼记·礼运》对“师教”非常看重:“”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大概由此延伸而来。
从先秦儒家文化以来,“尊师重教”就成为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特别是孔孟提倡尊师兴教,教育兴国,有教无类”,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温家宝总理历来重视教育工作。从2003年教师节,总理提出的四句话,“第一,让孩子们都能上学。第二,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第三,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第四,让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到2006年担忧“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到目前的“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师范生接受免费教育”等,无不说明,温家宝总理是“尊师重教”的真正实践者。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回答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这句话不仅是中国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温家宝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对外政策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3559
温家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全文)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0026
温家宝:有一流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流国家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8705
温家宝季羡林共话“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