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媒体,快乐阅读


  阳光媒体,快乐阅读

  ——从《青年时报》2007年度改版看杭州报业新动

    文/张海龙

  2006年9月,我的朋友王佩(杭州网副总编)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读MPA,行前,我向他建议,在英国对著名的小报《太阳报》多加考察,回来写一本解密《太阳报》的书。此前,我和他曾经多次谈起杭州的报纸,并对《都市快报》在杭州的成功作了一番分析。结果,有天深夜,他在MSN上和我说:“我发现《太阳报》就是另一份《都市快报》。”为什么这么说?王佩解释是说在不遗余力讨好读者和吸引读者这一点上,这两份报纸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相当努力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报纸那里,亲近读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一种姿态,未能真正地“放下身段”。

  《太阳报》、《都市快报》相类的还有香港的《苹果日报》。

  《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强调,要以市场导向作为报道内容及方式准则,将办报实践定位为完全市场导向的新闻学。黎智英办媒体的宗旨是“读者爱看什么,我就给读者什么”,“我们不是卖杂志,是卖共鸣、卖感觉!”他反复强调读者的地位,要求编辑记者要满足读者的要求。黎智英批评客观报道的新闻理念,他认为记者要在报道中表示立场、价值、感觉,让读者产生共鸣。

  也许这些都与我们惯常所接受的新闻理念不同,但这样的报纸在市场上的确很受欢迎。以《太阳报》为例,贝克汉姆一直都是该报的最大卖点,可当小贝转会皇马后,失去新闻源,英国本土关于小贝的新闻大面积减少,为重新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该报派出一名女记者远赴非洲西部某偏远国家小部落人群,从那里发回报道《我终于找到这个星球上惟一不知道贝克汉姆是谁的人》。那种挖空心思的程度,当真匪夷所思。

  无独有偶,在杭州《都市快报》的头版上,我们几乎看不到惯常意义上我们认为是重大新闻的头条,其选择的第一标准就是与读者的关联度。该报可以把一头迷失在小区里的牛作为头版主打图片,只是为了给读者一点意外和新鲜感,只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种日常生活的谈资。

  应《青年记者》杂志编辑王立纲先生邀约写写杭州报纸发生的变化,说到杭州报业2007年新动,我们先来看看杭州《青年时报》在新年发生的变化。

  《青年时报》新年新使命陈词

  1月29日,由共青团浙江省委主办的《青年时报》全新改版。2007年,是这张报纸创办的第六年。关于这份报纸,纵观其几年来的口号便可见出其发展轨迹:2001年,牛奶面包,青年时报;2002-2003年,新闻推动进步;2004-2005年,报纸更时尚,新闻更硬朗,服务更到位;2007年,阳光媒体,快乐阅读。

  一直以来,《青年时报》都是杭州一份最新锐的报纸产品。虽然目前市场占有率不在前两名之列,但仍然不断传播着自己的影响力。“阳光媒体,快乐阅读”这一2007年度口号由其总编辑孙军先生提出,旨在“以阳光的名义塑造生活的品质”,并以此暗合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新定位。

  任何一个来到杭州的报业考察者都会对杭州报纸略感吃惊,这座城市的报纸普遍显得温和,视觉上也并不像中国很多城市报纸那样单纯追求冲击力和刺激度。一种解释是,杭州本身就是一座阴柔秀美之城,民间情绪普遍显得平和,大众百姓也都惯于追求和谐生活。如果你在西湖边或是西溪湿地走上一圈,心情也会平和很多。

  所以,《青年时报》才在其改版前的推广广告里声称:“新闻是有感情,有温度,有色彩的。《青年时报》以更多暖色调的新闻和温暖宜人的资讯为个性品质,让你在阅读中体味轻松,收获乐趣,为生活注入快乐能量。以更从容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情绪,以更积极的形象面对社会百态,特别将在人文和法治方面做得更加出色。更新锐,更热情,更开阔,更明亮,这是时报人的信念,也是时报的独特气质。”

  由版面变化看媒体诉求

  反映在版面上,《青年时报》在改版后着力加强了言论的建设。除了每天2版保留固有的《时事评论》版之外,还在与2版连通的23版增设了类似于新闻脱口秀式的《乱弹》版。在《时事评论》保持相对的严肃性前提下,《乱弹》以更不羁的风格和多元化的言论渠道建设来尽最大可能地反映民间声音。类似的言论建设也出现在报纸的其他版块中,房产评论、汽车评论、体育评论、文娱评论、财经评论纷纷出现在版面上,其着力点就在于发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鲜明的声音。

  事实上,与电视、广播、网络诸媒体相比较,报纸是最不容易体现个性和最难于建树起自己风格的媒体。杭州电台里有两位著名的主持人,一个是“电波怒汉”万峰,一个是光头于虎,两人都以骂闻名,风格特立独行。这两位,正好印证了“要想引人注目,就得说话过分”那句话。而报纸的言论,也恰恰是要通过适度的“过分”来增加自己的声音对读者的吸引力与品牌的塑造。

  除言论建设外,《青年时报》还推出每周四块版的《个人问题》版面。这个版面的初衷是一种文字DV的模式,用当事人讲述的方式记录最原生态的社会个体,聚沙成塔,把每个人的个人问题放入某个深层面的社会背景之中,以形成更强大的反映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合力。曾经有人质疑——“这个版有点不太像新闻”。可是,在整体的新闻“不讲人话,宏大叙事,不会讲故事”的媒体环境之下,“像新闻”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要说出真相,要“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手段增加新闻的能见度”。这块版面,在相对软性的核心故事之外,还配以硬度较高的“身边调查”、“样本分析”、“马上评论”等微型栏目,用小切口、小叙事的手术刀方式来解剖社会肌理,深入社会现实,质疑制度缺陷。

  微内容与热线渠道的建设也是《青年时报》2007改版动作最大的一块。

  按照喻国明教授的解释,微内容(microcontent),是相对于我们在传统媒介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内容(macrocontent)而言的。学者Cmswiki对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是这样:“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的主题,RSS的内容列表等等。”也就是说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作微内容。比如Blog中的一篇网志;Amzon中的一则读者评价;Wiki中的一个条目的修改,Flickr中的一张照片;Del.icio.us中的每一个收藏的网址;小到一句话,大到几百字,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甚至过客用户的每一次支持或反对的点击,都是微内容。这些零星散乱的数据聚沙成塔,成为网络神奇力量真正来源。

  把原属于网络的微内容移植到报纸上来,这就是杭州报纸普遍重视与读者互动的真正动因。2002年,奥运会报道,《都市快报》一天滚动两次出报,并独家推出杭州民间奥运会,让比嗓门、锯冰、背老婆、牙咬重物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竞技每日与奥运会的正规比赛项目同时比拼,结果反而民间奥运会叫得更响,吸引人群更多。尝到甜头,2006世界杯时,该报照例推出民间世界杯比赛,也是赢得一片好评。其实,那些参与进来的民众本身即已构成了报纸的微内容,读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条短信都参与到了报纸的整个编辑流程之中。

  缘于此,《青年时报》将热线新闻部从原所在杭州新闻部中单独抽取出来,并重新包装报纸热线,推出了“时报一号通,美女新主播”的全新信息来源平台。具体措施是——申请了28111111特别电话号码,并将之与QQ号28111111、MSN:[email protected]、时报读者会博客:http://qnsb28111111.blog.sohu.com/捆绑起来,将四名平时躲在热线室里女接线员加以全新形象包装,闪亮出镜,即时播报当日新闻,并在版面上以城市人群熟知的MSN友好界面反应出来。在热线新闻版面上,新闻来源更多,新闻表达方式更多样化更有人情味,新闻更多地转向即时叙事,并以叙事中表达出新闻的感情、温度及色彩。

  这个版面即时播报的内容,又被总冠之以“城市拼图”的大概念。他们声称,“在这个人口接近700万的庞大城市,每天都走动着许多人,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通过时报热线一号通告诉我们的,只能是一些碎片,只能是一些零星的印象,我们听你来说,我们记者去采访,我们用文字和图片,努力在拼凑着有关这个城市的一些轮廓和细节,我们像是在玩拼图游戏,努力地按着某一条或者很多条线索拼出这个城市的一天。在这城市的一天里,有你有我有他,有哭有笑有喜有闹,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有好人也有坏蛋,有你随处踩下的脚印,有你道听途说的一些故事……那么,来吧,和我们一起玩这个拼图游戏吧。”

  “城市拼图”,体现出一种让读者参与并为之自动提供微内容的努力。

  获取资讯很容易,获得快乐却很难

  这是一个资讯泛滥的年代,人们获取资讯很容易,想要得到一点快乐却很难。

  一次,我在兰州坐出租车,随口问起司机他平时都爱看什么报纸,却不料惹得他老大不高兴,他几乎吼了起来:“我啥都不看,我每天活得都够烦的了,再看报纸,不是车祸,就是杀人放火,越看越烦,人还是有些追求的么!”他这段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是因为他一语中的,说出了在中国大多数都市报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是黑色新闻、灰色新闻或者说负面报道过多,也会引发人的视觉及心理疲劳。每家都市报若是对自己的热线或社会新闻作一个时间跨度的分析整理,一定会得到这样的一个结果,我们刊登的不高兴的新闻太多了,难免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当然,不是说负面新闻就不做,而是要寻找更好的报道方式,努力让新闻去帮助人,而不是伤害人;努力让新闻的表达更到位,而不是不择手段只求刺激。

  因此,《青年时报》提出了快乐阅读的概念,并在向来被视作报纸黄金版面的第3版开辟了《乐闻》版。这个版面的编辑方针,重点在于向读者提供那些有助于生活的好消息,让人们每天拿到报纸一翻开就能“乐闻悦读”。这个版面的新闻来源相当广泛,既有本报记者采写的本地新闻,也有编辑从海量资讯中寻觅出的国内、国际、财经、娱乐、体育的消息。

  在这个版面上,真正发生变化的,其实是新闻价值观的重新修整和确立。通常,判断一条新闻值不值得发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事有没有新闻价值”。而一般的新闻价值包括:及时性、重要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人情味、情趣性。但其实在这些新闻价值之下。又可细分为一些细小的新闻价值元素,可以大致概括为:感动心灵、意外之事、会心一笑、成为话题、服务性、新的知识、励志向上、促人思考、提醒帮办、净化社会、与我有关、有益社区、幽默有趣等等。判断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值不值得做,就看有没有这些新闻价值元素,只要有几点或一点新闻价值元素,就有了做稿上版的理由。

  有一天,当《Google被评为美国最快乐工作场所》这条新闻在谈版会上被提及之时,总编辑孙军先生灵光一现,将此稿上在头版,并刊出《时报寻找杭州最快乐工作场所》的稿件,连做十五天,遍访杭城快乐办公地,将快乐概念迅速传播,引起读者热捧。那时,大家才知道,快乐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的还属稀缺资源,完全值得这样大做特做,并值得被一家媒体如此凶猛地叫喊与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