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长在德国受“节能教育”


  中国银行德州市支行新任行长在今年走访皇明中,告诉我他在德国进修时的一个故事。他进修时租住在德国一位老太太的家里,第一天晚上回来就挨了房东的一顿埋怨,原因是他出门时忘了关暖气。房东讲:你走了一天暖气没有关,多付了暖气费不说,还浪费了很多能量,这是无法挽回的,这种行为希望以后再也不要发生,如果再发生,你交多少钱我也不让你住。

  原来,德国的采暖收费机制与中国完全不同。德国是按实际用能收费,德国每个房间的采暖设备(暖气片)都有温控装置,每家都有能量计量的热量表。而我国没有这类计量表,多数不能随意、随时开关。德国采暖科学合理的运营机制,保障了他们在经济上避免了浪费;另一个提升了国民素质,使节能意识在国民中已形成社会共识。这位行长从德国回来后,到国内就觉得很不适应,对于以前一些“习以为常”的耗能行为看不习惯了,现在已成为一名积极的“节能宣传者兼实践者”了。

  而我们国内的供暖机制,多是按建筑面积的平方米数收费,它没有从“节能”的角度考虑,还属于垄断机制,你使用交这些钱,不使用也得交这些钱。像北京有许多楼房是空置,三个月不入住照样收费;况且白天上班家里很少有人,暖气开着是极大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人嫌热打开窗户通风,上班忘记关了,这一天的浪费不说,在这种情况下,散热器的散热可能要多一倍,随着开着的窗户流失的热量、能量消耗会更大。但很多人丝毫不觉得心疼,因为反正都已经交上暖气费了。对用户来讲,浪费不浪费既没有监督也没有约束(其实,即便是在现行的机制情况下,我们每个人不从经济收益考虑,仅仅从个人修养和提高素质方面,也应该养成节能的好习惯)。这种运营机制是鼓励大家浪费,这种鼓励多耗能不支持节能的机制在国内占主导,对全民的能源节约意识起着与现今形势相反的误导作用。

  所以讲到供热机制,就应该学习德国的收费计算方式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虽然工程浩大但别无选择。从按平方米收费到按计量表收费,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前是计划经济,对居民取暖按平方米补贴,到现在市场经济按平方米收费,这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实际上对老百姓已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它在这方面转化的很不彻底。而最彻底最公平的方式,就是你消耗多少能量就交多少钱,你节约多少能量就受益多少钱,是以计量方式的改变让老百姓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这样表面上是用市场机制对每个人进行规范,而最终的结果是节能的效果,是公平的效果,是对供热企业的激励和限制,是促进供热公司进行技术改进,从而形成一个多赢共赢的局面。如果这项机制早日改进的话,不说在全国,仅在北京一年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节省至少一半的建筑用能。同时建议我们每个人都争当节能宣传者和实践者,提高节能素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每个人都力争有所作为,每个人都有节能义务,全民养成节能好习惯,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