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8日《重庆商报》报道,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提议:中国应重视“汉服”复兴,首先应在中国三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时穿“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鉴于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此一提议在网民和媒体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且多数持激烈批评的观点。笔者以为,刘代表的提议应给予“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但最好是慎言“汉服”,多提“国服”。
一种主流的批评意见认为,穿什么样的服装是人的自由,因而无须刻意为之或强行规制。是的,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生理的皮肤受之于父母,无法选择;服装却可随个人喜好,随时更换;穿什么样的服装,确为人的自由。但是,一个人总是属于特定的族群,而一个族群的服装总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审美基调和民族特色,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阿拉伯人有白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世界因各个族群的不同服装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绚烂多姿。不难看出,穿民族传统服装和人的自由问题无关——总不能说上述国家的民众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中吧!况且,提倡穿民族传统服装,不是强迫千人一面、万身同装,而是各遂其愿各随其便,充分尊重人的服饰自由;更不是要天天穿、月月穿、年年穿,而是提倡在传统节日、重大仪式和特定场合下比如婚丧嫁娶时穿。
另一种批评意见认为,提倡穿民族传统服装就是在鼓吹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是的,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正在增强,时下的“汉服热”和“儒服热”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但这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西装目前几乎成了中国的“正装”和“国服”,难道中国人穿西装就是“投降主义”或“世界主义”?西装是欧美一些国家的“国服”,但还从没有听说欧美人穿“国服”就是在鼓吹“民族主义”!前不久,一些北京的年轻人穿民族传统服装游园时,竟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殊不知,日本的和服恰恰是起源于中国唐代的服装,而韩国的韩服则起源于中国明代的服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一种悲哀。因此,回归传统,重穿民族传统服装,展现中国人的从容自信,促进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笔者之所以主张慎言“汉服”而多提“国服”,是因为“汉服”有一些歧义性和敏感性。歧义性在于,“汉服”是汉代的服装呢?还是汉族的服装呢?敏感性在于,目前有些“汉服运动”的参与者往往把“汉服”等同于汉族的古服,并由此带来了提倡“汉服”就是鼓吹“汉民族主义”的嫌疑。刘代表提议创制“汉服”式样的学位服,少数民族的学生未必认同。当然,何谓“国服”可以讨论,因为从“黄帝垂衣裳而治”以来,历代王朝都讲究“改正朔,易服色”,中国历史上的服装样式和民族特色在传承过程中迭经变化。比如有汉装,有唐装,有明装,有清朝的长袍马褂和旗袍,还有现代的中山装,等等,并无“大一统”的“国服”可言。笔者以为,国服重在“国”而不是“服”,凡是能够体现中国性和表达民族性的服装都可列入“国服”的范围、成为“国服”的系列,更可能的是综合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服装样式创新和改制新的国服,正如西装先后糅合了欧洲传统的渔民服、水手服、马夫服、燕尾服、军制服等而改制和创新而成一样。
中国曾一向被誉为“礼仪之邦”和“衣冠上国”。唐代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就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服装和礼仪乃至与整个文化精神,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因此,提倡穿“国服”的关键不在于穿“国服”本身,而是通过穿“国服”重建中国的礼仪系统,找回失落已久的中国文化精神。而这一点恰恰是被时下有关中国人是否该穿“国服”的激烈争论所掩盖的问题。
话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刘代表在会上提议穿“汉服”时,不知是西装革履呢还是穿着“汉服”呢?笔者建议,刘代表再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把“汉服”称谓改成“国服”称谓,并先穿起来以身体力行。不知刘代表以为然否?
一种主流的批评意见认为,穿什么样的服装是人的自由,因而无须刻意为之或强行规制。是的,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生理的皮肤受之于父母,无法选择;服装却可随个人喜好,随时更换;穿什么样的服装,确为人的自由。但是,一个人总是属于特定的族群,而一个族群的服装总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审美基调和民族特色,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阿拉伯人有白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世界因各个族群的不同服装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绚烂多姿。不难看出,穿民族传统服装和人的自由问题无关——总不能说上述国家的民众都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中吧!况且,提倡穿民族传统服装,不是强迫千人一面、万身同装,而是各遂其愿各随其便,充分尊重人的服饰自由;更不是要天天穿、月月穿、年年穿,而是提倡在传统节日、重大仪式和特定场合下比如婚丧嫁娶时穿。
另一种批评意见认为,提倡穿民族传统服装就是在鼓吹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是的,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正在增强,时下的“汉服热”和“儒服热”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但这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西装目前几乎成了中国的“正装”和“国服”,难道中国人穿西装就是“投降主义”或“世界主义”?西装是欧美一些国家的“国服”,但还从没有听说欧美人穿“国服”就是在鼓吹“民族主义”!前不久,一些北京的年轻人穿民族传统服装游园时,竟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殊不知,日本的和服恰恰是起源于中国唐代的服装,而韩国的韩服则起源于中国明代的服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一种悲哀。因此,回归传统,重穿民族传统服装,展现中国人的从容自信,促进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笔者之所以主张慎言“汉服”而多提“国服”,是因为“汉服”有一些歧义性和敏感性。歧义性在于,“汉服”是汉代的服装呢?还是汉族的服装呢?敏感性在于,目前有些“汉服运动”的参与者往往把“汉服”等同于汉族的古服,并由此带来了提倡“汉服”就是鼓吹“汉民族主义”的嫌疑。刘代表提议创制“汉服”式样的学位服,少数民族的学生未必认同。当然,何谓“国服”可以讨论,因为从“黄帝垂衣裳而治”以来,历代王朝都讲究“改正朔,易服色”,中国历史上的服装样式和民族特色在传承过程中迭经变化。比如有汉装,有唐装,有明装,有清朝的长袍马褂和旗袍,还有现代的中山装,等等,并无“大一统”的“国服”可言。笔者以为,国服重在“国”而不是“服”,凡是能够体现中国性和表达民族性的服装都可列入“国服”的范围、成为“国服”的系列,更可能的是综合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服装样式创新和改制新的国服,正如西装先后糅合了欧洲传统的渔民服、水手服、马夫服、燕尾服、军制服等而改制和创新而成一样。
中国曾一向被誉为“礼仪之邦”和“衣冠上国”。唐代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就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服装和礼仪乃至与整个文化精神,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因此,提倡穿“国服”的关键不在于穿“国服”本身,而是通过穿“国服”重建中国的礼仪系统,找回失落已久的中国文化精神。而这一点恰恰是被时下有关中国人是否该穿“国服”的激烈争论所掩盖的问题。
话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刘代表在会上提议穿“汉服”时,不知是西装革履呢还是穿着“汉服”呢?笔者建议,刘代表再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把“汉服”称谓改成“国服”称谓,并先穿起来以身体力行。不知刘代表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