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我国商朝最后一代君王叫纣辛(史称殷纣王),他早年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可谓功勋卓著。但晚年却贪图安逸,荒淫无道,嗜杀成性。他命人在花园中建酒池肉林,让青年男女裸体在园中追逐嬉戏,或让宫人们在园中格斗,胜者推入酒池中饱饮醉死,败者则丢入养满蛇、蝎的坑内被蜇咬致死,以此取悦爱妃。
当时,商朝的诸侯国西周的国君西伯姬昌(史称周文王)却与纣王相反,他礼贤下士,发动百姓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有节制地征收租税,并禁止国人饮酒,不准贵族打猎。邻国奴隶和贤士纷纷前来投奔,使该国成为商王朝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西周的日益强盛,引起纣王疑虑,决定寻机将其国君除掉。他先将当时和姬昌同为商朝三公的九侯、鄂侯杀掉;继而又以姬昌蓄意谋反为名,将其囚禁于羑里。此时的姬昌不甘牢狱寂寞,便在狱中潜心治学。时年已82岁的姬昌,在牢狱中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这就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历史故事的来历。
《周易》提出了“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成为我国儒家尊崇的重要典籍。
姬昌去世12年后,其次子姬发率部一举大败殷军,纣王自焚。姬发灭商建周,自称武王,尊谥父亲为文王。后人为姬昌在羑里建周文王庙以纪念他。如今,在羑里城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周文王的花岗岩雕像,进入大门不远处有座“演易坊”,系明代知县张应吉为纪念文王囚羑里著《周易》而立的功德牌坊。城中苍翠挺拔的古柏与气势恢弘的建筑交相辉映,显得庄严而肃穆。居中的大殿为歇山重檐式建筑,殿内供奉着周文王的铜像。大殿西侧的“演易台”是仿三千年前的建筑重建的,里面的塑像形象地再现了文王演绎《周易》时的执著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