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计生政策所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要求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方针。叶廷芳认为“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面对“上学难、看病贵”的当前国情,一对青壮年夫妇负荷显然过重。(3月15日南方都市报)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在“上学难、看病贵”的当前国情下,如果养育更多的子女,青壮年夫妇的负担将会变得更大——他们不仅要赡养老人,而且还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抚养子女。诚如叶廷芳委员所言,“由于我国社保制度尚不完善,经济困难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晚景尤其惨淡”。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老有所养”,而不是鼓励年轻人去多“养”孩子。
时至今日,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家庭养老方式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而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其中97.6%的农村老人仍然依赖于家庭养老。经济状况的落后,使得农民没有经济实力去参加储蓄和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又迫使他们只能把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农民之所以把子女当作未来的“救世主”,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感到一种不确定性,而自己又无力去把握,于是便把子女当作了未来的赌注。在社会保障并不完善的背景下,赡养老人固然不易,抚养子女也同样不易,而如果能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扫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谁还会甘愿牺牲当下的生活质量,去赌未来尚不确定的幸福呢?
不久之前,关于“富人超生”的话题一度沸沸扬扬,由此也遭到了各界舆论的一致谴责。“富人超生”与“穷人超生”有着本质的不同,“穷人超生”只是迫于无奈为了养老,而“富人超生”更多地则是出于肆无忌惮地炫耀。如果“上学难、看病贵”的状况得不到根本缓解,一旦计生政策有所松动,真正有可能从中获益的恰恰是“富人”,而不是“穷人”——当“穷人”还在因福利保障的不足而陷入两难抉择之际,拥有更多社会财富的“富人”自然可以得到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这必然导致财富与人口出生量成正比,从而加剧人口出生的“两极分化”。
表面看来,放开生育控制给了所有人以更多选择的空间,但实际上“穷人”并不可能因此而享受到更多选择的空间。由于“富人”终究只是少数,因此从中获益的也只能是少数群体。当叶廷芳委员津津乐道于放开生育控制有助于改善“家庭结构”、弥补孩子“人伦缺陷”的时候,应该看到,“富人”显然更容易做到这些。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放开生育控制,“富人”将可以更为便利的尽享其中“好处”,而绝大多数捉襟见肘的“穷人”依然只能望洋兴叹,这不仅对“穷人”不够公平,而且也根本起不到改善人口结构的最初设想。果真如此,所谓放开生育控制,充其量不过是使饱受诟病的“富人超生”由遮遮掩掩变得更为“光明正大”了而已。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目前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在生育政策上做文章,而应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为每个人的未来提供一个坚强的后盾。毕竟,“老有所养”才是计生政策的关键,不应该在“养老人”还没解决的基础上又突然搬出一个“养孩子”的问题——相信绝大多数“穷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将来谁来养老,而不是现在要养几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