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全民”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您如何看待新的医改方案中存在的‘政府提供服务’还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争议问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政协委员钟南山提出来的,而钟委员的意见又是由《新京报》的记者在报道中转述的。一篇380字的文章,却涉及了很多概念,诸如“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提供服务”、“医保”、“政府提供资助”、“社会保险”、“全民医保”、“医疗保障”,等等。这些概念在文中都没有界定,所以要准确判断钟院士的原意还真有点困难,恐怕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先来大致理清一下上述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首先是“医保”,通常是指“医疗保险”,有时也指“医疗保障”。钟代表说:“医保是目前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环节,政府提供的资助和社会保险是两个大头”。按他的这个说法,“医保”是个大概念,筹资方式包括了“政府资助”和“社会保险”,所以应该是指“医疗保障”。然后,以此推论,“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尚难以建立”和“目前我国还不可能建立”的“全民医保”应该指的是“全民医疗保障”。钟代表还说“目前应该对没有保障以及基层群众解决医疗保障,健康的人不应该完全靠政府,应该是政府、单位、个人都承担一点。”对于健康的人,钟院士说的显然是“医疗保险”,“对没有保障以及基层群众”要“解决”的“医疗保障”,恐怕还是个大概念(这样就与前面所说一致了)。但他没有明确指出用什么手段。从全文看,与“医疗保险”相对应的还有“政府提供资助”,可能“资助”的就是这一部分人了。但按高强部长所说,政府的钱既要“补需方”,也要“补供方”,高部长说的又是一个大概念。

   现在还有两个没有讨论的概念是“政府提供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这是否是指“政府资助”的两种方式,前者指的是政府直接办医疗卫生机构来为群众提供服务,后者指的是向社会上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不管其性质如何政府都采取向其“购买”的方式来达到提供服务的目的。现在,我们总算可以“自以为”弄懂钟委员的意思了。当然,说对了算是钟委员的,但说错了算是笔者的?大度一下吧(但要打官司,还是要拉上记者的,语笃不详,害人不浅)。

   从国际惯例看,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的界限本来是很清楚的,前者针对的是公立医院,后者针对的是私立医院,可现在一到中国全乱了套。私立医院还好说,数量也不少,据高部长说,论个数能占一半,但就是档次和品质都有欠火候。公立医院就难说了,论设施设备,全国最好的都在这里了;论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差距极大;论资金,政府给钱较少或者不给钱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要从医院拿钱走;论行为,大多都很“市场”,与私人医院不无二致。高部长指出:“公立医院是公益性医院”。但在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可能会旷日持久),也许也只能采取“购买”的方式。当然不能光按医护人员的数量,或者床位数来“购买”;而是要定一个目标,如高部长所说:“看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以及群众评价等”,考核达标,有一个说法;超额完成,又有一个说法;考核不达标,也是一个说法。高部长说,这是引入“市场机制”,我想说的再明确一点,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概念上一模糊,又搞不清楚了。

   既然“全民医保”指的是“医疗保障”,我就不同意说“不可能”。一定要将所有的人不论城乡、不论贫富一概纳入医疗保障的框架之内,保障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也可以相应地有不同的制度,譬如城市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的“准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又譬如有的城市将新农合“农转非”引入城镇办起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也有和新农合并轨称为“城乡一体化”的),再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面要努力达到100%,先解决医疗的“可及性”问题,使老百姓有病能去看,这算“万里长征第一步”吧。应该说,目前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说不是“不可能”的。

   钟院士提出要按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我极为赞成。做新农合的调查研究,我就建议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不如采取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要那里的农民每人拿出10元来可不容易,但不拿,政府的40元就得不到了。我的想法是,80%都给了,何必计较那20%。如果一定要“一刀切”,贫困农民的10元钱,政府就应该一并掏了。这种办法还比以上所说多10元,我当然也赞成。一句话,目前现实的目标就是“全民”,全包括,全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