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定义,“需求”是实物量而不是“价值量”:“经济学家一般将需求定义为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按既定的价格对一种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量。” 但很多“高深的”分析常常模糊和混淆了这样的需求与“价值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区别,例如现代宏观经济学就把“总需求函数”定义为:E=C+I+G,也即:总需求等于全社会消费开支与投资支出以及政府开支之和——一种“价值量”概念——此时“需求”已经从“愿意购买的数量”替换为“货币开支量”。这种概念转换是极其关键的。当经济学家在谈论需求时,你必须了解他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需求”这个概念的。举例说,一双普通的运动鞋,大概需要100元人民币即可买到,但稍微“高档”一点的运动鞋,每双运动鞋的价格超过1000元,后者的GDP是前者的十几倍;再比如,汽车产品中的贫穷物品,每辆不超过五万元人民币,其中的奢侈品每辆超过1000万元,GDP的差距超过了200倍。
现在假设:某君一个月消耗一双鞋——是那种100元一双的普通运动鞋——我们可以说:他每个月对鞋的“需求”为一双。
但如果此时有人说:社会对鞋的“需求”增加了20倍,这却是错误的。但严格说来,说“需求”增加了20倍并不算错,因为人家早已明确把“需求”定义为“支付总额”。真正的错误发生在:经济学家在谈论“需求”概念时,经常在两种概念之间滑动——他们用前一定义(实物量)建立起“需求曲线”;却在后一定义(GDP或价值量)的意义上分析“有效需求”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这样来回绕几次,任谁也没有确保不眩晕的定力。
因此需求是指人对某种物品产生拥有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