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价问题因为一群“穷人”的怨气冲天而日益严峻,尽管这些叫得最响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穷人,都是提着几十万等在售楼部门口的买主,尽管他们的人数比起街上的乞丐还少,但是,在以“中国老百姓”的名义之下,还是掀起了不小的浪头。因此,房价问题已经成为高层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也成了刚刚谢幕的“两会”的高频话题。
要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说法不是今天说的,而是说了有一阵子了。但是,一般市民对此的理解严重背离了政府的本意。政府说的是要控制涨幅,并没有任何一个文件说是要压制房价。明眼人都知道这之中的文字游戏,是要房价涨慢点,而不是不要涨,更不是要降价。但现在,调控已经被默认为是要降价了。
如果政府在“民生”的压力之下默认了这种曲解,那么控制涨幅的许愿可能真的要改变为压低房价的行动了。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是在打压房价之下得以保持约10%的平稳增幅的。房地产产业链条上栓着的人比那几个合作建房的人多了海去了。政府怎么可能会在需要一个蓬勃发展的房地产的时候去打压它?连慢点涨都难以控制,何谈降价?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民众误解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因为“快”和“慢”这种东西是难以定数的。即便是老百姓认可了“慢涨”,但是还有个涨多慢算是“慢”的问题。去年涨30%,今年涨28%行不行?每年少涨1~2%行不行?政府所说的每年的涨幅都是在去年已经上涨的数上的再增长,基数在扩大,但是老百姓看的是最初的基数。例如第一年是1000,第二年涨30%,达到了1300,第三年老百姓认为应该再涨280,达到1580,但是政府可能说第三年应该达到1300×1.28=1664。两方面都说是涨28%,但是基数不同结果相去甚远。如果真的达到了1664,在民众看来,两年共上涨664,涨幅达到了66.4%,平均每年33.2%,涨幅不是降了而是升了。而在政府方面看来,第三年涨280,等于是只涨了280/1300=21.5%;如果第四年涨260,对于第三年的增幅就是260/(1580+260)=14.13%。30%、21.5%、14.13%,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而言,民众的这个要求也太猛了点!
一方面说降得太猛,一方面抱怨涨得太猛。看来,如果不把宏观调控的措施和目标细化到可以操作的地步,想有个调控结果是很难的(参阅http://blog.sina.com.cn/u/5562bb43010006b8此番房市调控政府胜算不大)。但是,如果政府真的把手伸到市场的如此深度,过界是显然了。
一方面是要求大幅度降价的民生呼声,一方面是降价带来的危险经济前景,政府该怎么办?机会来了!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危机出现了。
据分析,美国面向穷人的次级信用贷款市场的问题根源是房地产市场的调头向下所致,房地产价格下滑,导致次级信用者不愿意再按期交纳供房款,经营此项高风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就跟着倒霉,投资于其中的银行也受到牵累,股市也剧烈动荡。
怎么美国的危机会变成了中国的机会?
是的。美国的次级贷款市场危机起因于房地产衰退。怎么办?当然是不能让楼市下滑了。中国那些刚刚供楼才几天的人,现都乐意跟着老外自称“房奴”了,等待政府赦免放贷压力的心态不言自明。如果楼价真的下滑,高价供楼的人中肯定有人弃信用于不顾(没有证据表面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讲信用),除非银行愿意减免还贷,这最终的结果就是重演美国正在上演的剧目。
那么面临“穷人”们对高房价的唾骂压力,中国要不要步美国之后尘呢?当然不要了。但怎么避免呢?当然最好就是把美国的危机大力宣传,要大家认识到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认识到打压房价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的危险性,认识到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的可怕性。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危及银行业,而中国的房银一体格局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房市出了问题,紧跟着倒霉的就是银行了。
如果能够让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则就不要再盲目地叫嚷房价太高和跟着瞎起哄了。于是乎,昨天两会上还是一股脑儿地打倒房地产商的声讨,今日已变成铺天盖地的对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危机的宣扬以唤起人们对房地产市场调头后果的担忧。此时,人们的思路正在被悄然无声地引导到政府所期望的方向:房市慢牛态势就是最佳选择了,既不要下滑危害经济,又不要涨得过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有些报道引用格林斯潘的话说美国不会发生危机,而格林斯潘的论断前提恰恰是房价不能下降。这种报道,表面上看是淡化危机,实际上是强化危机,因为中国面临的就是房价问题。把格林斯潘的话反过来看就是,如果房屋降价,就会出现危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舆论的翻手之后,明眼人就应该知道今后的楼市走向了。
如果房市衰落,后果已经是明摆在那儿了。政府要想走出左右为难的困局,不清楚划分房地产市场的两个板块(必要需求和非必要需求),不主动承担起在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方面的责任和以为,寄希望于把这种义务也交付给市场承担,就只是一厢情愿。民众对基本居住条件的需求是一种“必要需求”而不是一种市场需求,在必要需求领域只有政治没有市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56)。如果错按市场需求处理,就是一种只顾眼前的短视。麻烦只能被暂时掩盖并越积越多而不可能解决。
强而为之,就应该想到“以后怎么办?”(http://blog.sina.com.cn/u/5562bb43010007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