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007年的《财经蓝皮书》对中国服务业的评价是:“中国服务业目前吸纳就业人口不及全部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报道也指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如“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有关”及“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却使服务消费出现了断层,我国服务业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达到了均衡。”
以上的分析显然是正确的,但过于宏观和笼统。因此,具体分析一下公共服务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以引起关注,可能是必要的。一般来说,对社会成员直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可以包括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方面缺口太大,就必然会影响到另一个方面。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公共投入的不足、公共服务的滞后和社会政策的不对路,影响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影响之一,是导致了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对就业的贡献率过小,即使是在近年来被视为超速发展且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重”的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足10%。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后,入学率在2005年达到19%,在校的学生人数为1651.8万人,增加了278%;而与此同时,2005年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只有98.6万人,仅比1999年增加了70%。又有研究表明,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从1998年的11:1上升到2002年的19:1。若按教育部的规定1:14计算,2002年,普通高校教师的缺口是22万人。
影响之二,是中国公共服务的诸多缺陷,使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成为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实际上是四座,因组合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说法)。为了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虽然国家已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8次减息和征收利息税,但居民存款余额还是在2006年股市“大牛”的背景下突破了16万亿元大关。再加上水、电、燃气、公交、取暖等公用事业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价格调整”,大大压缩了老百姓的即时消费。这当然使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就业率也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影响之三,是中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缓慢。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仍然笼罩在强势政府“无所不能”的幻境之中,有意无意地排斥非盈利组织,甚至慈善事业也被视为另一征收“准税费”的财政筹资渠道。但是,国际经验表明,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慈善组织的发展,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准市场”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另辟蹊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非盈利组织的发展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在中国,更有可能是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广阔天地。譬如,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将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如果按民政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有3250万人,而平均每10个老人需要1个服务人员照顾的话,就可以创造325万个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发展服务业不应该只盯着市场那一块,公共服务领域天地广阔。可能在当今中国,有人会惊呼:这要政府花多少钱?毋庸讳言,提供公共服务是需要增加一些财政支出,但并非是所有的人都平均分一份。对一般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可以以按成本收费的方式进行“非营利经营”,而政府的钱主要是帮助贫困的人和有特殊需要的人。
以上的分析显然是正确的,但过于宏观和笼统。因此,具体分析一下公共服务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以引起关注,可能是必要的。一般来说,对社会成员直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可以包括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方面缺口太大,就必然会影响到另一个方面。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公共投入的不足、公共服务的滞后和社会政策的不对路,影响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影响之一,是导致了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对就业的贡献率过小,即使是在近年来被视为超速发展且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重”的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足10%。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后,入学率在2005年达到19%,在校的学生人数为1651.8万人,增加了278%;而与此同时,2005年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只有98.6万人,仅比1999年增加了70%。又有研究表明,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从1998年的11:1上升到2002年的19:1。若按教育部的规定1:14计算,2002年,普通高校教师的缺口是22万人。
影响之二,是中国公共服务的诸多缺陷,使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成为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实际上是四座,因组合不同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说法)。为了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虽然国家已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8次减息和征收利息税,但居民存款余额还是在2006年股市“大牛”的背景下突破了16万亿元大关。再加上水、电、燃气、公交、取暖等公用事业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价格调整”,大大压缩了老百姓的即时消费。这当然使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就业率也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影响之三,是中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缓慢。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仍然笼罩在强势政府“无所不能”的幻境之中,有意无意地排斥非盈利组织,甚至慈善事业也被视为另一征收“准税费”的财政筹资渠道。但是,国际经验表明,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慈善组织的发展,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准市场”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另辟蹊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非盈利组织的发展也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在中国,更有可能是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广阔天地。譬如,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将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如果按民政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有3250万人,而平均每10个老人需要1个服务人员照顾的话,就可以创造325万个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发展服务业不应该只盯着市场那一块,公共服务领域天地广阔。可能在当今中国,有人会惊呼:这要政府花多少钱?毋庸讳言,提供公共服务是需要增加一些财政支出,但并非是所有的人都平均分一份。对一般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可以以按成本收费的方式进行“非营利经营”,而政府的钱主要是帮助贫困的人和有特殊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