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职生的"彻底"翻身与香饽饽感觉
李华新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昨天在校内举行了一场招聘会,前来设摊的近百家企业点提供了600多个岗位。
一位负责招收预算员的工程类企业招聘人员称,只要专业对口,能吃苦,企业更愿意招高职生。她表示,高职生和本科生都可以当预算员,但他们更愿意去高职院校招聘。“能用大专生的,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现场不少企业招聘人员表达了这样的想法。这说明,只要一技在手,高职生不输给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一些企业也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
(2007年03月19日 来源:新闻晨报 )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那个就业率能够保持在90%以上的学校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向好局势。职业教育就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教育。一个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国家,评价它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技术工人的素质。
2000年初,《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又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毕业生,并提出厂一系列原则意见:一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二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四是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五是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六是将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是在当时高职教育规模急剧发展的新形势下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对规范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经费倾斜。但是,长期以来在具有“精英教育”特点的财政拨款机制影响下,目前高等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拨款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与学生数的“半壁江山”地位很不相称。改革当前以“学生学费为主”的投入机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高职教育学费通过国家来给予支持,而不是凭着学生所教学费来维持高职教育的办学,而且又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的话,那么高职教育的它就是好一个香喷喷的香饽饽,它的确是很诱人的。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企业的招工应该是有条件限制的,他不能任意制定自己的招工学生要求,前不久一家牛奶企业招大学本科生来做挤奶工,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浪费国家的资源。今后是不允许的,企业好像以为是赚了便宜,都是却在无形中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因为这些拥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应该是国家的智力资源,而国家不是要让这些人仅仅只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如果是那样,那么直接用技术工人就可以了。因此说,在企业感到高职生好用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你这样做是否也在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而对于国家来说,教育资源的分配和配置,以及教育层次的设立也应该考虑的。既要考虑到教育的终身化,也要考虑到教育的社会使用价值。而把一般的更到教育和研究性的高等教育,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而不是一味的只为不断升格。那样做其结果只能使得教育质量本身不断贬值。也使得大学生的含金量贬值。
以上海建峰学院为例,学校今年有960名毕业生,其中380多名土木专业的毕业生和400多名报关、物流专业的学生差不多都有了就业意向。上海第四建筑公司去年到校一下子选了60名学生,任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员。学校建议他们到2008届毕业生中选实习生,满意后明年再签约。
如此看来,企业是够用就行,而学生是单位有发展空间就成。 就业不再是挑剔的事情,也不是头疼的事情。高职教育的饽饽很香。
2007高职生的"彻底"翻身,如此说法一点不夸张,有确切事实证明,因为高职学生很吃香。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