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玮引述:
读了汤一介先生主编,王岳川著《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一书和另外一本黄见德著《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其中谈到了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时代流变,大意如下:
40-50年代,中国的文学语言大概经历了17年的大众化语言和军事化语言阶段。大众化成了为谁服务的原则问题;再则就是军事化,军事思想、军事叙事、军事情调、军事语言的烙印至深。强大的公共空间无情地挤压了私人空间。文学语言充满了乌托邦情节和斗争风格,话语的中心是“大话式的”,温情悠远的的情调在铁与火之中渐渐淡去,成为了远逝的笛音。“春江花月夜”不再。这一时期持续到80年代中后期。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语言的开放与突破性渐起,语言学开始转向。这之中无论是诗歌、散文等都重新回归古老,发掘出了一些中华文明原生态的典雅、精美、朴素、意向性的语言。这个时期,地域作家群凸显。这一时期,国人被西方现代话语方式吸引,出现了现代派、黑色幽默、德国浪漫派、欧美新批判、意向派、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法国解构主义等语言流派。具有中国文化、语言与西方各种流派结合而步入“渐新世”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