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应该如何摆脱贸易壁垒重灾区的现状
在对欧美的出口贸易中,中国的出口产品税额经常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中国一直遭受着这种不公正待遇,这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请问中国应该怎样摆脱目前这种处于贸易壁垒重灾区的现状?
答复: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遭遇贸易壁垒的最多的国家,这种情况在前几年很严重,最近一年来,逐步有所缓解,但是,也出现了新的情况,比如,对中国提出反倾销制裁的国家从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增加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但中国在应对这类事件上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另外,贸易壁垒的种类扩大化,以前主要是针对中国商品低价提出置疑,在全球化时代,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壁垒,如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社会责任壁垒等。
中国面对的这种遭遇贸易壁垒的情况并不是特殊案例,应该说,全球化时代始终存在着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在世界贸易问题上,国与国之间永远都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一方对另一方设置壁垒甚至实行惩罚并不鲜见。问题只在于,中国显然成了最受攻击的一个国家。我们应该在能力范围之内寻求一些解决办法。
解决对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国家和企业。
对于国家而言,保护自己的企业在国家贸易中不受损失,维护企业的权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在预防性措施方面还有待加强。比如,对于单个企业力所不能及的国际贸易趋势分析、信息收集以及组织企业应对调查和反倾销诉讼等方面,都应该做得更好,派驻的外交机构应将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作为重要使命和职能。
另外,在产业机构调整方面,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节和引导作用。中国在低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造成了全球性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同时,也使转出国家消失了数千万、数亿的就业机会,而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的价格极低,又再次冲击了原国家的市场,客观上讲,欧美发达国家的不少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受到了冲击,带来了利益损失,这些受损的利益团体强烈推动了对中国产品的抵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被抵制的产品主要是在家具、皮鞋、彩电、纺织等国内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某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必然会使这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降价,几乎没有例外,中国来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含量上没有太大的提升,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客观上也无法提高价格,加上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价格下降的趋势是无法遏止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比如出台一些行业调控政策,在出口补贴问题上有所侧重,对于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研发创新给予扶持,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放宽限制,对恶性竞争给予惩罚和遏制等等,通过产业政策和出口结构调控引导,相信能逐步抑制一些现象的继续恶化。
从国家层面,还应该尽快加强市场经济转轨步伐,逐步改变经济管理模式。我国企业在面临反倾销调查时,最不利的局面是因为对方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此时,在核定中国产品的成本时,就有理由采取通常对中国企业不利的计算标准,从而得出中国企业低价倾销的结论,导致采取严厉的制裁。在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个问题上,是国与国的博弈,是谈判的结果,但也要看到,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属性的判断并非无理取闹,我国政府在经济管理模式上存在种种不透明、不合理的干涉,影响到别国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中国的制造业比重占世界的40%左右,跟一些发展中国家原来的互补关系也变成了竞争关系,政府还依靠国家力量推动多边贸易谈判,以互利互惠原则换取对中国企业的有利条件。
从企业层面上看,依靠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较多,企业科技创新和营销能力发展滞后,这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靠低成本低价格可以兴起于一时,不可能让企业获益于永远。量增价跌只能探薄日益缩小的利润,而没有利润的积累,企业无法提升产品技术和品牌,最后只能被淘汰。从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在WTO时代,国与国之间不再依靠关税这样的硬性壁垒,而是更多地设立技术、环保、社会责任等软性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已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陶瓷产品含铅量,皮革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汽油含铅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汽车排放标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等。企业不在技术和质量方面投入,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些标准,甚至失去出口的资格。
中国企业大量出口的产品中,有一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只能赚取微薄的一点点加工费,企业没有积累,根本没有发展的前途。而且,不少企业存在跟风现象,见到机会,蜂拥而上,很快造成恶性竞争局面,缺少产业链条上的互生和配合,往往最后是没有胜者,被对手逐个消灭。这些问题,是应该在企业决策和经营层解决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选择了新的正确的增长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不断投入,由小做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慢慢得在国际市场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生存空间,如汽车零部件、集装箱、起重机械、一些中高端家用电器。应该说,制造业向中国等低成本国家专业的趋势,还将存在几十年,中国企业普遍具有成本上比较优势,相对而言,逐渐将不再成为竞争优势,此时,必须在创新和品牌上下功夫,才可能脱颖而出,同时,必然会带来产品附加价值增加,进而提高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进入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企业需要认清这一点,不要再执迷不悟,做既不得利又招人恨的傻事了。
国内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还有一个避免国际贸易壁垒的良机,就是借国家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积极向目标市场拓展,在对方国土内直接设厂进行组装生产,可以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同时,为对方提供就业机会,必然得到双方支持。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好的经验和例子,如2001年土耳其眼镜保障措施案后,温州明明光学有限公司在土耳其投资建厂,现已成为该国第三大眼镜生产企业,当年带动出口400万美元,成功绕过了贸易壁垒。2004年,温州哈杉鞋业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的拉加斯投资创办皮鞋厂,在收获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还应该并且能够去做的另一件事是培养懂得国际商业规则的人才,企业应培养熟悉国际反倾销法律的人才,积极应诉。一些事例证明,只要企业积极面对贸易冲突案件,积极应对,多数情况是有胜算的把握的,不应主动放弃机会。
结果: 满意
问题解决时间:200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