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3·16创新论坛”的专家支招
·李含章·
在“3·16创新论坛”上,专家们连续不断、苦口婆心地强调:“顺德要更好地融合到广佛都市圈中去,关键是认清顺德的定位。”毫无疑问,顺德一要重新定位,二要在广佛圈里去“排排座、吃果果”。
那么,我们不妨先回望一下过去20多年顺德在改革开放大潮的风风雨雨中是怎么定位的:
1978年仲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也就是邓小平宣布改革开放之前夜,在当时的顺德县革委会下属的容桂人民公社,一边大张旗鼓割资本主义“尾巴”(超过3只鸭子就要割),一边悄然成立“大进服装厂”。这就是后来撒遍大江南北的“三来一补”,被经济学家冠名“外源型经济”第一模式——载入史册的“大进模式”。这次顺德定位在“敢为天下先”;
七年以后,当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大规模“三来一补”的时候,顺德人却悄然放弃自己发明的三来一补,从电风扇、电饭锅开始做家电产业,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顺德,经济学家才发现顺德人又搞起“内源型经济”,而且一口气做成了八大家电企业。这次顺德再次定位在“敢为天下先”,并被称为可怕的顺德人;
进入21世纪,当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觉醒来突然发现主导中国经济的力量竟然不是中国企业,大声疾呼发出“惊天之问”的时候,顺德却以660亿元中国原装GDP——本土经济的强大优势,荣登中国百强县首届冠军。这是顺德又一次定位在“敢为天下先”;
2005年以来,当改革开放涉入“深水区”,一些地方、一些人纷纷质疑“摸论”、“先富论”,又重新纠缠姓“社”姓“资”的时候,顺德人却从容不迫地跨过“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在“顺德制造中国骄傲”的旗帜下,开始推行“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2006年一举创造县域GDP1058亿元的新纪录,正在迈向和谐经济的新台阶。目前顺德的定位仍然是“敢为天下先”。
回顾28年以来直到今天。顺德人和顺德产业所经历的四次定位,经得起历史检验,似乎没有任何重新定位的需求。
反观专家竭力推广的“广佛圈”的定位,因为一忽儿说“广佛都市圈”,一忽儿说“广佛经济圈”,我们务必要请教清楚。
先说广佛都市圈。所谓“都市”,无外乎几项软实力:
(1)政治之都。这肯定不行,首都只能有一个。省域政治中心没问题。
(2)文化之都。这没问题,岭南文化的中心。但如果从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似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影响范围更大一些,甚至新兴的“香山文化”也要走向世界。
(3)教育之都。没问题,大学城规模恢弘,只是佛山苍白一些。
(4)金融之都。不行,没有证券交易所,只有“深指”、“沪指”,还没有“广指”或“羊指”,也没有国外金融机构扎堆。
(5)最后剩下一项硬指标:产业之都。众所周知,广东省有许多令广东人骄傲的产业之都:“中国灯饰之都”在中山;“中国瓷器之都”在潮州;“中国玩具之都”在澄海;“中国家电之都”在顺德。这些都是由国家经济主管机关评选、认可、挂牌的。在所谓广佛都市圈或广佛经济圈内,只有顺德这一块“产业之都”的金字招牌。明摆着,这是广佛圈的骄傲,按照逻辑,专家们理所当然应该围绕“中国家电之都”为中心大做文章,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90年代专家们满世界喧嚷的“省港经济圈”,顺德人也曾满心喜欢和期盼(幸亏没有等待,仍然埋头苦干)。后来终于没了下文。
其实,广东人这些年的最大手笔,是发起“泛珠9+2”,这是先富起来的广东人切实贯彻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的最好实践,也是目前急需落实、大有文章可作,值得专家倾注毕生精力的无量功德!
200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