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改院与本报共同举办“民生与改革”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专家们认为,温家宝总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和“两大改革”的提法,非常振奋人心,也是对前一阶段的改革讨论的明确回答,使得改革的方针和目标更加明确。
本报讯记者王淼谷亚光报道民生,是本次两会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3月18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本报共同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民生与改革”的中国改革形势分析会。会上,专家们对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保障”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两大改革”的论述予以高度评价,指出要破解民生难题,必须在继续深化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中国社科院景天魁、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等近20位专家参加了研讨。
本报社长兼总编辑马役军在致辞中指出,根据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建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了33处修改,其中有12处比较重要的修改,在这12项重要的修改中至少有7项是涉及民生问题的。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对民生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我们在“两会”刚刚结束之际,召开以“民生与改革”为主题的形势分析会,就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两会”的精神,解决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与改革息息相关的理论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同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突破。
专家们认为,温家宝总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和“两大改革”的提法,非常振奋人心,也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改革讨论的明确回答,使得改革的方针和目标更加明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高尚全指出,民生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根本办法靠改革,靠深化改革,靠制度保障。民生问题和民主问题有内在联系,而且最终要靠民主来促进民生。如果没有民主,民生问题就不容易解决。其次,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因为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公平正义。政府不要去管企业提高效率的事情,政府是管社会公平公正,转变职能真正转到服务型政府上。第三,根本解决民生问题要靠自主创新,要靠老百姓作为创造财富主体,那样才会财源滚滚。
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指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从实际根源上看,则是政治问题。因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的公平正义度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民生问题却凸现出来,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与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解决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政治层面来加以解决。汪玉凯提出,首先要改变中国公共政策的设计、决策系统,改变部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公共政策制定周期过长等问题;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和保障公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三,要解决腐败问题,解决公共政策制定时的非理性问题。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指出,现在讨论民生问题,很多人都把目光盯在了政府身上,期望政府能多“抛出几个大礼包”,但真正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政府“抛礼包”,而主要应该靠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宋晓梧说,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其次是解决劳动分配问题,第三才是社会保障问题。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是基础,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市场的活力,使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常修泽研究员提出了“共建型”改革的思路。他指出,中国的体制创新走到今天,需要突破原有的“单线突进”的思路,拓展到更广阔的层面和更高的境界。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共建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二是共建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三是共建以先进文化为目标的文化体制,要以核心价值为基础,同时也要实行文化的多元化;四是共建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体制。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以上四个方面的发展成果。
专家们还就其他涉及到民生与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原出处:中国改革报发表日期:200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