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客论》·博客的历史存在及其现代性


《中国博客论》

博客的历史存在及其现代性

    按照《文心雕龙》对中国“笔记体”文本“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的定义,大概马克思《数学手稿》和《历史学笔记》就是“博客”。如此,在人类历史上写博客的人物就太多了——苏格拉底《辩护录》、柏拉图《对话录》、《马可波罗游记》、孔子《论语》、老冉《老子》、《容斋随笔》、《东坡志林》、顾炎武《日知录》、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等,汗牛充栋

   远古,人们结绳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如此结绳记事也可算得上博客了。今天把土豆穿在绳上,明天把虎骨系在绳上,酋长死了开个追悼会寄托族人的哀思,这就变成了书契。人类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博客”下去,用“语体文”、“杂文”、“随想录”、“句读”、“对话体”等方法,一代一代的留下《编年史》、《笔记》、《心得》、《日记》、《散文》等,于是形成了今天可以看到的用石头和纸张所表现出来的历史......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人类历史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有两位无名氏用现代语言写过日记,其中有一本日记的名为《一个巴黎市民的日记》,再有在17世纪的英国不少的无名氏记下了伦敦大瘟疫、大火、还有革命、内战等等重大事件。还有更为邪火的:意大利“博客”把一个人一天的生活与思想细节用日记的方式,写成了几百页的“博文”,可谓登峰造极。

   还需要再次强调: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大家鸿儒都是写“博客”的。从一般无名氏小民到航海家如哥伦布、地质学家如李四光、人文社会科学家鲁迅、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文学艺术家李笠翁、政治军事家曾国藩、毛泽东《资治通鉴批注》等等,枚不甚数......但是,过去的这些日记、笔记、语体文、心得等往往自己看,并不公诸于世,后代人好不容易从“夹墙中”或“墓地里”将其发掘出来,整理问世,成为人类的文明传承的成果或要件,让人们看到了很多当时的秘密、美妙的故事或骇人听闻的事件,以激励或警醒来者。这,可称为人类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之“博客”。

   当今,境况大大的、大大地变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有了博客这“人类最伟大的自由思想家园”,它的自由性、虚拟性、及时性、首发性、公开性或半公开性、普适(普世)性、创造性、互动性和浅显性都是远古、中古、近代的所有先贤“博客”不能比拟的。但是,现代博客的浮躁性、散乱性、浅薄性、痞性和思想行为上的短期性,同样是不可以与厚重完整的先贤“博客”相匹的。

  我深深的诉求着:伟大的当代人当看清先贤的“博客”,让自己更为踏实;清理自己的博客,让先贤更加吐耀;瞄准未来的博客,让人类更为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