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打新禁令说明了什么?


    金融街的一纸公告,将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打新股的禁令推向了前台。日前,金融街发布董事会公告称,根据中国证监会证监公司字【2007】2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闲置募集资金在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时,仅限于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生产经营使用,不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安排用于新股配售、申购,或用于股票及其衍生品种、可转换公司债券等交易。为此,金融街决定,取消原定于2007年3月16日召开的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金融街欲于3月16日召开200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主要审议的议题就是利用募集资金进行打新。去年12月份,金融街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募集到近12亿元的资金。鉴于其募集资金数额巨大,暂时有“闲置”的部分,因此金融街决定用于打新股,没想到,证监会的一纸禁令,让其希望顿成泡影。

    受到证监会《通知》影响的远不止金融街一家上市公司。据公开资料统计,自去年6月国内股市重新启动IPO以来,国内共有23家上市公司投入了近百亿资金,参与了股票一级市场的申购。其中,仅海马股份一家就投入35亿元。而据业内人士估计,市场内上市公司的打新资金高达近千亿元,某些上市公司在打新时大玩“障眼法”,有新股申购时,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申购完成后又及时归位,此种情形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上市公司热衷于打新,无非还是利益两字在作怪。而且,从诸多上市公司纷纷成为打新一簇来分析,证明并非无利可图。但是,打新决不是无本生意,况且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多,打新同样存在风险。

    现在虽然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了股改,原先两大利益对立的股东也基本上消除了挡在他们之间的鸿沟,但其“圈钱”的恶习似乎没有多大的改观。那些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等,仍然难脱“圈钱”的印记。就像金融街一样,从证券市场上再融资,然后将部分资金进行打新,表面上看,好象是为了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其实也是将风险转嫁到了所有股东身上。

    一方面大喊“资金饥渴”,另一方面却常常帐上有闲置资金,是某些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既然有的上市公司有闲置资金打新,又为何当初要“掏”投资者的腰包?说到底,还是诚信不足使然。

    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进行打新,也是其与民争利的表现。本来新股的中签率就不高,再加上有这些“违规资金”进来搅浑水,中小投资者要想中签无疑是难上加难,毕竟资金中签信奉的是资金为王,谁拥有的资金多,谁就可能中的签就多。

    因此,对于证监会的禁止打新,笔者是持欢迎态度的。如果不及时制止,今后这些资金进行股票投资操作亦不无可能,但证券市场却是充满风险的。一旦操作不慎,最终“埋单”的还是所有的全体股东,而且,其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http://web5.jrj.com.cn/news/2007-03-16/00000206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