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起福特,世人大多知道他是个很了不起的汽车大王,但当时却有人攻击他是个“无知的人”。有次在法庭上,有的律师就提出了许多“常识性”问题来考问福特,如“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国镇压反叛?”……福特对此确是一无所知,可他却说:“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的助手招来,他能够回答我的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老福特创办福特汽车公司已逾百年,善用别人来扩展自己知识是他的管理才能之一。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助手”——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它的不断进化发展,将使这个“助手”的智能越来越发达,并将更善解人意地提供各种所需的知识。
搜索引擎诞生至今虽仅10多年,但它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会搜索就等于不会使用网络,这是人们从实践中得到的共识。努力掌握好搜索技巧,固然是用户需要琢磨习练的事,但主动向用户提供最合适的搜索结果,则是搜索引擎企业责无旁贷的前行目标。从发展趋势看,实现这一目标已不是很久远的事了。首先是网络环境和网民基础的不断改善,使搜索在全球互联网中越来越受关注,这已是网络应用的普遍呼声和要求。其次是搜索理论与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此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切实可行的基础。再次是架设搜索网站技术壁垒的降低和已成功网站上市“点石成金”的吸引,使搜索引擎、特别是垂直搜索引擎的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搜索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优胜劣汰”的法则,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强劲动力。
2004年12月,Manning Publication出版了《Lucene in Action》,指导人们如何使用开源软件Lucene架设搜索网站。该书作者之一Erik Hatcher曾表示,有了这本书,普通程序员都可以在一天内制作出一个搜索引擎。此言目前看来虽有些夸张,但从中也可窥见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2006年10月,美国的互联网博客圈里就曾围绕由3个年轻人领导的Powerset公司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因该公司的目标是要提供比现有任何搜索引擎更好的答案,允许用户以自然语言来进行搜索(Natural Language Search,简称NLS)。虽然目前人们暂时还无法领略新型搜索的真实魅力,但历来的智者警言都是“后生者可畏”或“后来者居上”,这正如研究机构尼尔森/Net Ratings的分析员Ken Cassar表示的那样,“我相信不少新公司都有成为如Google般的业界巨头的可能。”还值得一提的是,早已凭借维基百科在互联网圈里出名的吉米·威尔斯,计划推出的新搜索引擎名为“Wikiasari”,即含有夏威夷语“快速”和日语“彻底搜索”之意。它将基于现有的维基百科所拥有的众多人力资源,让大量的人工编辑对于网页的质量做出判断,这样的判断应该比计算机算法的判断更加准确和有效。威尔斯表示:“如果你使用Google搜索引擎,的确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搜索结果,但同时也会得到大量垃圾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数学公式无法产生始终相关的搜索结果,人类的智慧将成为搜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预计Wikiasari将于2007年第一季度推出,而想成为现有搜索引擎的真正对手则还需要3年时间。
三年或多者五年时间,已是屈指可数、近在咫尺了,就如同当年北京申奥成功至现在已倒计时一样。届时互联网上的知识内容就像是一本硕大无比的工具书,而搜索引擎则是提供给人们便捷查阅的得力工具。有了为每个人都准备好的工具书,又有了便捷查阅的工具,却仍要以相当高的代价给学生灌输工具书中的某方面内容并要求死记硬背,这恐怕连小学生都知道是在做“傻事”,但目前我们的教育却正是在做着这样的“傻事”:在知识共享时代,仍延续着知识垄断时代的教学中心与模式,即教学依旧是以知识为中心,基本模式还是“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早就提出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号召难以真正落实,有些方面还出现加重趋势,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退,只能从网络游戏中寻求自信与欣慰。国家、学校、师生及家庭,为人才培养花费了那么多的人、财、物、时,如不少高校现背负着巨债而步履维艰,但却有许多是在做“无用功”,这在节约型的社会是一项极大的浪费。还有,在尝试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强烈呼声中,当前是出台了一些新方案,但它们又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格局变化很小,实质内容不多,对现存的教育弊端难以形成正面影响;且频繁调整的高考政策,还对中学教育的稳定和平衡形成扰动。此外,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情况看,他们的就业形势也很难乐观,因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实践力与创造力的人才,而这恰恰是多数刚出校门的学生所缺乏的,这并非是企业挑剔苛求之错,而实属是学校教育守旧之误。
爱因斯坦曾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借喩“工具书”的常识,旧的知识忘光不要紧,只要你掌握了会查“工具书”的方法,特别是具有应用“工具书”中的新旧知识予以实践创新的本领,那就是得到教育的精髓而受益终身了。实际上,随着搜索引擎的发展,查“工具书”的方法将越来越简化,查的效果也会越来越优化,此项技能多数人都可无师自通,那么剩下的教育、特别是智育重点,就是培养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应用与创新才能了。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过明确的改革方向与策略。如王小平女士在2003年出版的力作《本领恐慌》一书中,就提出了“教学中心转移论”,即在教学二者关系上,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在二者指向上,由以传承知识为中心向以培育能力为中心转移。而在策略上,则提出以“指挥棒”变向(高考由考知识为主转为考能力与素质为主)和牵好“牛鼻子”(改革与高考制度配套的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为契入点,全面改革现行教育,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可以说对教育、特别是高考实行改革基本上已成为社会共识,那为什么教育主管部门还继续抱持谨慎而保守的姿态,致使广大民众普遍感到茫然和焦虑呢?这是因为率先由高考制度入手的教育改革并非像“指挥棒”变个指向那么简单,除了如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那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大调整外,还有一个公平与效益如何搞好适衡的“两难”抉择,即现行的以公平竞争为准则、以统一性和规范性为基本特征的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及模式之间存在内在冲突。也就是说,以选择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考制度,难以同时承担素质教育、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和功能。因此对其改革的重点,应是设计一种新的、更为科学的制度和方法,将考试的评价、选择、激励等基本功能,与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有机地协调和统一起来,以实现考试终极目的和功能的全面复归。这种全新的高超设计当然会有相当的难度,但也决非不可为。面对复杂而困难的局面,需要的是真正的智慧和勇气。政府和有关部门有必要从多年来的尝试改革中总结成败得失,从民间争议中吸取合理的营养,及早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从千头万绪中寻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惟有此,才能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教育,进而解决因高考制度活力耗散而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笔者自知人微言轻,但也要尽力参与发出“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呼声,初衷诚如吉米·威尔斯计划推出的新搜索引擎名“Wikiasari”那样,盼望这样的改革能尽量“快速”与“彻底”。因为新的经济理论一般都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是以投资为引路人,投资越多经济越能发展;但当到了更高的层次,就要有大批创新人才来为经济开路了,这是中国崛起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之所在,确实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本文之所以要把搜索引擎与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旨在强调这样一个事实:新科技正在突飞猛进,新世纪已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而我们的教育状况基本上还滞后于未闻互联网的改革开放初期,这种还在拉大的差距不仅严重背离了“与时俱进”的正确理念,更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合声”中的最不和谐之音,这一事实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整个国家与社会对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