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历史与概况:
从1992年淄博基金的设立算起,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只有8年多的历史。
根据证监会统计资料,从1998年至今,平均每年新增4家公司,从1998年的6家基金公司,到去年的58家,8年的时间里增加了52家,增长了近9倍;基金的数量与规模也有极大的增幅,从1998年的5只基金到2006年的307只,增长数十倍,去年一年新增的基金数量便达到90只,接近2003年全年的规模。
据透露,今年1月份以来基金出现了巨额赎回,特别是股市一过3000点,基民的购赎行为变得非常频繁。
“股市一波动,基金将面临巨额赎回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李春信表示。
而针对证监会“为结束闪电式销售,出台比例配售新规”的举措,李春信认为,目前基金火爆销售的局面不是常态,未来基金10分钟抢购完毕的现象会越来越少,“比例配售”使用的机会应该不是很多,即使要“比例配售”,银行操作系统上也不存在问题。
作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的负责人,杜书明博士透露,2006年基金发展迅速,资产增长率达到82.6%,远远超过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可誉为“基金元年”。基金公司从以前的“求人投资”转为主动地位,合资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达到40%以上,给基金的经营带来变革。
“目前基金的规模即将突破1万亿,在股票市场中,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占到流通值的19%,仅次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持有人大幅度增加,1500万人成为基民。预计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姓购买基金的热情将有增无减。”据基金年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数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前全年新增人数不超过100万人,经过7年多累积基民总数仅为648.7万人,但2006年新增基民数达到778.6万人,总数达到1427.3万人,到今年基民人数已经突破1500万。
股票型基金市场占有率接近50%
来自基金年会的信息披露:股票型基金的市场迅速上升,混合型下降,债券型萎缩严重。
数据显示,2006年前,混合型基金一直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占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货币型基金在2005年的熊市中也备受投资者推崇,但2006年股票型基金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超过混合型基金,成为主流产品。
疯狂的基金
在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几家银行、券商营业部,银行、券商营业部满是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有的在排着长队等待申购基金,有的在埋头填写“开放式基金账户类业务申请表”,有的在翻看放在银行、券商营业部货架上的基金销售宣传资料。
央行数据显示,2006年10月末储蓄存款出现了五年来首次下滑。专业人士对此现象分析认为,这些分流的储蓄存款部分直接进入股市,部分是投资者用来购买基金。事实上,记者在很多银行网点都看到,很多人刚刚取出存款,马上就在银行买了基金。
申银万国某券商营业部理财人员用难以抑制的兴奋说:“近半年来,几乎天天很多人排着长队买基金,我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很多客户都非常有钱,直接拿着100万,甚至500万过来就说要买基金。”该人士表示:“有的客户自己过来直接说要买某基金,有的就问我们最近有什么基金可买?我们可能会推荐一些搞持续营销活动的,或者去年收益率比较高的,不过现在几乎所有的基金都很好卖”。
一位银行工作的朋友说:“最近一段时间,来买基金的老年人比例明显多了起来。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基金,过来随便买一个就走。有位老人买完基金走出银行大门又回过头来问工作人员自己刚才买的基金利率是多少?”
看来,基金俨然已经成了老百姓眼里最佳的赚钱工具。
基金狂热中风险意识集体缺失
基金销售热仍是一浪高过一浪。从2006年到2007年,短短一年时间,借着股市的大幅上涨,基金的人气也是迅速蹿升。都市白领们言谈不提及“基金”觉得不够时髦,老年人不排队去抢购基金觉得不够热闹,与之相随的是银行、券商营业部等基金代销机构的门庭若市、是中登公司基金新增开户数的“井喷”、是居民储蓄存款同比、环比数据的双双下滑。然而,在这“基金”的繁华盛世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市场对于投资者教育的漠视,是基金投资人、基金销售各环节在利益驱动下风险意识的集体缺失。
几乎所有的基金代销渠道,基金销售人员都只是在告诉客户哪个基金好,哪个基金的收益率高,而没有一个人对客户说买基金也是有风险的。众所周知,股市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场所,而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大多是投资在股市里的,即便是最有效的市场,系统性风险也是无法规避的。一旦市场出现剧烈的波动,投资人就可能遭受到巨大损失。
根据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偏股型基金在2002年到2005年间的年平均净值回报率依次为-11.07%、20.27%、-1.49%、3.23%,这四年间,有两年平均收益是负值。很显然,基金在2006年之所以大赚特赚,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A股市场的大幅上涨,由此可见基金并非只是包赚不赔的赚钱工具。
基金代销渠道风险意识的淡漠,有部分是因为代销渠道客服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在某银行营业部和其基金理财服务人员聊天,发现该银行理财人员自己对基金的认识本身就非常有限。稍微多问一些,就回答不上来了,要么让客户自己去货架上看基金公司的宣传页,要么就随便推荐一个。
不过,除了代销渠道外,部分基金公司直销渠道本身也对风险避而不谈。由于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95%以上都是管理费的提取,因此对基金公司而言,基金销售的规模越大,收入自然就相应增加。大多基金公司都把每年的基金发行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在这一块的费用支出也是毫不吝惜。对银行代销渠道来说,首发规模越大,提取的托管费也就越多,平时代销的量越大,获得的代销手续费也越多。而随着金融理财市场的逐步发展,很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的收入也是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基金销售这一块也是不遗余力积极推动。
繁华背后的隐忧
这种集体风险意识缺失的繁华将会给市场带来什么?无疑是更大的潜在风险,有些甚至已经开始显现。
中银基金管理公司市场部总监曹阳表示:“目前的问题主要还是市场对投资者教育的淡漠,很多投资人根本连基金是什么,投资什么都不知道就跑来买基金,这种情形对基金的运作很不利。”
鉴于上述原因,曹阳说:“公司在日常的营销活动中,一直坚持提醒客户要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对于年龄大的人,公司的客服人员都会建议其买货币基金或其他低风险的基金,不推荐其买风险偏高的股票型基金。”
除此之外,投资者教育淡漠造成的高收益预期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得益于2006年A股市场自身的整体大幅上涨,偏股型基金取得了平均超过100%的年回报率,而很多基金公司在宣传时也极力强调这一点。这使得很多投资人潜意识里对基金的收益有了很高的预期,认为只要是买了基金,一年30%、40%的收益总是会有的。
而事实上,2006年的情形只是偶然现象,基金不可能永远保持那么高的收益。股神巴菲特也说过:“长期下来,能保持15%到20%的年平均收益,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很多成熟证券市场的基金年平均收益也就在3%到6%左右。
其实基金公司的投资人士对于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们也不会刻意去和客户强调这一点。某基金经理就说:“现在谁敢说这个,你这么一说,客户会想,人家的基金都能赚那么多,怎么你们的基金就不行,根本没人会听你说这些大道理。”所以现在很多基金公司的想法都是先发了再说,基金经理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很显然,过高的没有道理的狂热预期只会导致更多的失望。某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说:”虽然国内的证券市场近些年是长期看好的,但是在这种长期的向上的趋势当中,市场会不断地出现各种波动和调整,有些调整可能会是非常剧烈的。一旦这种波动出现的时候,那些盲目买入基金的投资者由于担心资产进一步缩水,承受不了这种风险,可能又会产生集体性的盲目赎回,这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对于公募基金的打击也会很大“。
要警惕基金泡沫会不会破灭?
2006年,中国股市一扫前五年的颓废,走出了一波让全球都深感震惊的暴涨行情。从行情的起点--2006年1月4日的1163.88点,到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的2675.47点,上证综指全年涨幅达130.43%,并创造了中国股市17年来的历史新高。
在2006年,中国股市也确实创造了不少的记录,形象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例如:工商银行的“A+H”发行让全球机构投资者瞩目,并让英、美等国的证券交易所垂涎不已。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时代的到来,“A+H”之后投资理念转变,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券商、基金的重新洗牌,上市公司掀起的“清欠风暴”,以及金融衍生品的诞生,让投资者充满了幻想。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盘股的屡屡拉升,使得指数不断攀升,从而让很多人“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多新股民纷纷介入,再加上基金的赚钱效应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入到中国股市。在各种灯光的聚焦下,中国股市愈加火爆、激情四溢。
2006年11月14日,武钢权证在当天盘中涨幅达526%,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空前记录;茅台权证开盘后两日内累计涨幅接近20倍。这种巨大波幅的背后,不难看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虚弱和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市场价格体系极易被操纵,普通中小投资者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但是,很多投资者却对过去的2006年意犹未尽,而忘记了中国股市的封闭格局、监管不力、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法制不健全等隐患,在暴涨和指数牛市中迷失了方向。疯狂的追涨杀跌,加剧了市场的投机,在资金推动型行情下,工行、中行、茅台等股票暴涨所带来的示范效应遮住了大部分人的眼睛。虽然沪深大盘指数在一年间上涨了130%多,但实际上很多投资者并没有超越指数的上涨幅度,很多投资者甚至踏空了大盘。
也许有人会认为,股市就应该以财富增长效应论成绩,以指数涨跌论牛熊,而忽略目前指数牛市所掩盖的一些问题。可是,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一个人人都参与博傻的市场中,一旦“冰雪融化”、泡沫破裂,大部分投资者仍然会成为被俘虏的对象。
而俘虏散户的机构在2006年成长速度却最快、最受瞩目。证券投资基金2006年收益率普遍较高,有不少甚至实现了翻番。在这种财富效应下,很多基金纷纷借机发行、圈钱。其中,嘉实基金一天就发行了419亿,一举创下了全球投资基金发展史上的单日募集金额最高纪录。这不仅让人们感到震惊,更让人们担心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能否堪此重任。这些基金持有人的财富究竟能否在未来不确定的中国股市中获得增长?基金泡沫会不会破灭?基金泡沫破裂会不会影响中国股市的指数牛市格局?
中国基金业目前仍然很不成熟,除了警惕股市自身的泡沫之外,还应该警惕投资基金给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小投资者也切勿盲目。
股票型基金大量出现存在风险
股票型基金发展迅猛。对此,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杜书明博士表示,要加强股票基金的风险控制。杜博士更质疑了目前接连出现的复制股票型基金的情况,他认为:“克隆操作方式,效果上肯定存在疑问,投资者也要慎重,操作者更要谨慎。”
建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孙志晨表示,基金销售的规模大、销售快,使得管理的资产变多、服务客户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公司的健康成长和财富效应聚集。但他也表示,资金多了,操作上的责任就更大了,也需要更谨慎。
笔者认为,由于2006年股票基金太过疯狂,存在的风险投资者不可以不考虑。而基金公司的管理也待迅速加强,一些新的基金公司在投资以及管理上还很不成熟,如果一旦股票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那么这些经验缺乏的基金公司将无法应付。
基金公司也必须为所有投资者着想,要把自己的团队进行严格管理与培训,要随时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基金公司要在投资者购买基金时向投资者提示投资存在的风险,要正确地向投资者介绍各种基金的情况,使投资者有正确与清醒的认识。
证交所也需要对各种基金进行良好管理,要对一切基金的动情掌握,并进行监管,确保市场的良性发展。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