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经济”需要品牌意识和市场理念


花经济”需要品牌意识和市场理念
                                           李华新
 
  没有明星压轴的盛大晚会、没有政府巨资的广告攻势、没有廉价凑数的邀请参观......这些在各地种类繁多的花节、花会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在3月18日开幕的成都国际桃花节上,一样都没有。
  然而,当成都龙泉山上的桃花仍半苞半放,桃花节正式启幕不过两天之时,90多万游客就已经蜂拥而至,近3亿元的旅游收入被举办地龙泉驿区轻松纳入囊中。 (2007-03-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过去果农对于花值钱还是很桃子值钱,是有些顾虑的,相比现在的一些地方的果农对于城里人到乡下赏花,似乎也是不大待见的,因为好好的花,那是农家的希望,而城里人来赏花之后,果农却发现,花实际上是要比桃子还要值钱的。
  对龙泉山的农民来讲,现在桃子没有花值钱。可几年前,他们并不这样想。
  可是,随着赏花人一年比一年多,消费一年比一年高,农民们慢慢发现,一棵树,“卖花”可能比“卖桃”更赚钱。一棵桃树,一般能产桃子约50公斤,按市场价最多能卖300元钱左右;如果一棵树下摆一张桌子,接待10名游客,按最低人均消费30元计算,一天收入就接近300元钱,抵得上卖桃一年。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这些承包商用事实证明了“花确实比果值钱”,从而撬动了整个龙泉山桃花旅游的市场开发,当地农民开始积极地栽种桃树、创办农家乐。
 
  目前,龙泉驿区桃花种植区面积已达220多平方公里,是全区总面积的1/3多,形成了桃花沟、桃花谷、桃花故里等多处重要种植景区。全区农家乐已达1049家,平均每户农家乐每年收入近6万元,其中3/4来自桃花,1/4来自桃子。
    与此同时,这里还通过举办桃花节改善旅游条件,并且在桃花节的基础上开办农家乐旅游,而且成都桃花节设计的活动大大小小累计百余项,时间持续近一个月,内容涉及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等方方面面。其中,甚至包括场面壮大的万人交友相亲、千辆花车申吉(指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10万市民登山健身、汽车流行风尚展等等,花费实在不小。
可是从头到尾政府投入不到200万。真正的“花经济”靠的不是一时的盛大晚会突击,而是要创造一种老百姓喜欢的娱乐方式。
 
  看一下本届桃花节拟举办活动的“菜单”,许多人都会吓一跳:这得花多少钱!
   从头到尾,政府投入不到200万。所有这些活动办下来,估计总费用高达1000多万元。可实际上许多活动都不用政府操心,企业、社会团体和商业媒体就抢着承办了,其中多项活动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创意和需求,还怕政府跟他们。“政府要做的只是举办一个隆重热烈一些的开幕式,做好交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协调工作,花的都是些‘小钱’。”
  从“政府办”到“市场办”,成都桃花节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办桃花节时,龙泉驿区政府也曾大包大揽,“恨不得能去直接拉客人”,投入巨大,效果一般。2004年的桃花节,他们共投资500多万元,其中曾一次性斥资200多万元,请来多位明星大腕,搞了一台轰轰烈烈的晚会。然而,晚会散了,游人没多多少,农家乐收入也没有增加。这使地方政府认识到:真正的“花经济”靠的不是一时的盛大晚会突击,而是创造一种老百姓喜欢的娱乐方式。
   的确如此,从卖桃子到卖桃花,既是农民的观念之变,也是他们从传统农民过渡为现代农民的转型之变,更是一产与三产脱离到一产和三产互动的结构之变。她说,全国许多地方都举办了桃花节、梨花节、樱桃花节等,为什么很多难以持久,或者农民增收不多呢?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没有真正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业状态的转型,仅仅是就花论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民的出路问题,只图了一时热闹。
     这就是成都举办桃花节带给各地的启示,那些以花为媒的打算,放在以往要请明星大腕,而实际上那些明星大腕,带来的只是一场热闹,只是这些大腕自己的钱包鼓囊起来,而给当地的百姓并没有带来什么实惠。不能为那么致富提供具体的帮助。现在成都市用品牌和发展的理念来打造花节,对于这样的一个做法,各地的那些什么桃花梨花杏花樱化槐花等等的花节,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发展经济致富农民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光玩一些花架子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也不能得到社会、企业、商业单位和农民兄弟发自内心的赞助和行动。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