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根据北大国际MBA院长杨状教授与我的对话实录编写而成。2007年2月2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题为“发展与和谐——挑战、机遇与对策”的圆桌讨论会,并根据论坛的实录编写了《展望中国2007》一书,《企业创新与制度创新》仅是其中的一个章节。
《企业创新与制度创新》
1.梦——开始的地方
2.商机——理性的抉择
3.企业文化——现实的乌托邦
4.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的守卫者
5.用人之道——人之初,性本上
6.教育对创新:推动还是阻碍
7.领导力——一场情商的较量
《企业创新与制度创新》(之一)
梦——开始的地方
杨壮: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关于年度中国经济创新的电影,讲到中国的新技术发明创造跟国外公司来比起来是相当少的。而且中国这些有限的创新也只是涉及食品、药品和一些初级的技术产品。所以在创新问题上,中国的企业面临着重大的国际性挑战。
你从事太阳能的工作,涉及到了大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黄鸣: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是一个“三无”产业:第一没有先例;第二没有技术设备、营销体系、制度体系可以引进;第三没有基础。这时候每走一步都是创新。
其实很多传统产业都可以引进、可以学习、可以参照已有的技术,这时候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你会发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时候,你想超越巨人就变得很难,因为巨人有脚,但是你没有脚,这样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问题。
而我们从开始就是站在地上的,没有依托。一开始肯定很难,但是走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发觉自己变成巨人了。所以说我们一开始就具有创新的基因。基因的来源在哪儿呢?实际上是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就是追求把太阳能宣传和推广到民众当中去。
杨壮:这个梦想来自于何方?
黄鸣:其实也是来源于自己,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和个人奋斗的过程。我原来的专业是石油,但是石油没有几十年可开采了,可能没等到退休我就要失业了;而且石油造成污染、消耗资源、对不起子孙后代,这种精神压力对当时的一个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困惑的一件事。但遇到太阳能之后,我发觉太阳能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别人没有,必须从零做起。这时候看到一个全新的空间,去学习,去长大。成长很快乐,使你越来越爱它,越来越离不开它。但是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要建企业,这时候会发现我们现在跟人家差得很远,比如汽车、家电产业。所以一开始是学习和创新的一种结合,学习就是学其他行业已有的制造方式和运行方式,但是我现在这个行业里还没有,所以必须自己创造,就是学习当中的创新。等我们达到人家的水平的时候,就更多地面临完全自己摸索这些问题。
杨壮:要在一个“三无”产业中进行创新,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梦;第二个条件就是要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第三个条件就是看到了商机背后的理性的结局,也就是说之所以可以创新、去做这个梦,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因为有商机,而且因为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有发展的领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