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先进水平”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以前我总以为这是小老百姓才用的手法,想不到堂堂国家教育部部长也惯用这个伎俩。据中新社海口一月十九日电,正在海南调研的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今天在海南大学表示,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有了更快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那么,周部长立论的论据是什么呢?他说,一九九八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仅为一百零八万人,二00六年达到了五百四十万人;二00六年,中国高校在校学生、科研经费分别是一九九八年的四倍和六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百分之二十一;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有了更高的发展;中国高校的学科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等有了长足进步。

  原来如此!我国的高校招生规模确实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了。但问题是,搞教育并不是吃饭或者打仗,人多能吃饭,人多力量大,还要看高校的学科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周部长竟然气定神闲地说,这一切全“有了长足进步”。真不愧是掌管教育的最高长官,总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而且总能看到光明与主旋律,如此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谎水平,怎不让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生出高山仰止般的崇拜呢!可能周部长把小老百姓们全当成了傻子,天下就他一人聪明,以他的天纵英明领导教育,中国的教育哪有不实现“历史性跨越”,不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道理!

  聪明的周部长啊,我们小老百姓虽然没有您聪明,能当上教育部长,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教育的真实面目我们还是能看清的。

  记得钱学森曾在病床上向我们温总理建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钱老说:“中国之所以还没完全发展起来,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一所大学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所以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连我们温总理都承认,“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属于国际先进水平了,钱老还用向温总理建言吗?温总理还用对这个问题“非常焦虑”吗?事实上,我国的大学还是一座行政衙门,官僚主义大行其道,学术研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因此学术造假层出不穷,学者们只是视学问为敲门砖,然后忙着当官忙着赚钱。谁还管什么研究学问培养学生呀!研究生应该是最有创新精神的了,但我们的大学是怎么样培养研究生的?随着我国研究生近几年每年以25%-30%的比例扩招,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3年制,缩短为2年。2年制使得学生们疲于奔命、无心向学,与此同时,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研究生的整体质量进一步恶化。学校没有能力保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又不愿放弃扩招带来的好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充满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变成批量化、模式化的大机器生产。把压力传递给研究生本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说,目前硕士的培养,也还是不停地在给他们上课,灌输知识,但老师们很少有人能够把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讲出不同的新意来。于是,很多学生重复听着自己本科时已经了解的知识,甚至还有那些早已熟悉的调侃。对于这种现象,张鸣形象地说道:“你以为老师都有2桶不同的水,给本科生浇一桶,给硕士生浇另外一桶?”(《报刊文摘》2006年10月6日)硕士生的创新精神都不过如此,还遑论什么大学生呢!不过,我们的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旧”精神方面倒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了。

  我们的大学还有一个地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那就是培养出了高学历“啃老”群体。“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则是人们对于“食老族”的漫画形象勾勒。由于长期受精英教育的影响,大量高学历人才毕业后眼高手低难以就业,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他们非“沿海城市”、“开放地区”不去,非“白领金领”等热点职位不就,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乃至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本是大有用武之地,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在家“啃老”,也不愿去那些地方工作。这种国际“先进水平”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失败。真正成功的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独立的人格和对家庭、社会、个人的现实责任心。然而,大学里空洞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并没有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教育中。以致大学都毕业了的人,还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存。以致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又新添了一个“民族”——“啃老族”。

  中国的大学教育最可说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国际上属于先进水平的地方,就是大学学费的上涨。改革开放之初,大学学费是200元/年,现在已经上涨至平均5000元/年。近20年时间里,上涨了25倍,这可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啊!从世界整体而言,学费占人均GDP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8700元左右,以当时5000元一年的学费标准来算,约占人均GDP57.4%;二是,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在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而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是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据新华社消息)如此高昂的大学学费,自然引得群情激奋,可是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曾在教育部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专门回应:“从2000年到现在,6年过去了,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大学学费并没有提高。”(12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乖乖!六年都没有提高标准的大学学费,还越来越成为普通百姓难以承受之重,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如果稍微提高一下标准,那大学学费岂不要高不可攀了,老百姓还要不要活了?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可是尊敬的教育部部长却非要夸张地抒情,替高等教育蒙上一张美丽的画皮,说什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了。我们这些冷眼旁观的老百姓能不为此而大加呕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