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发展的困惑


深发展的困惑

鲁汉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深圳发展银行(简称“深发展”)可谓是上市公司的大哥大,它的证券代码-000001就可以充分反映出来。自从美国金桥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以后,深发展更是奇闻频出。首先是提出了不支付股改对价的股改方案,在方案遭到社会各界和股东们得批评后,又试图通过内部职工拉选票,未果。深发展大股东一毛不拔的股改方案自然遭到了流通股东的反对,深发展也成为少数几个未通过股改上市公司之一。

322深发展公布了它的2006年度的财务报告:每股收益0.67元,与2005年的每股收益0.16元相比,同比增长了319%。我们知道,近几年,深发展一直收到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国家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而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只有3.7%,资产规模难以大规模地扩大,而2006年人民银行也没有提高存贷的利息差额。那么,一家靠规模效应发展的银行,如何能在短短的一年内能获得超过300%的增长?难道美国人真的有什么管理的绝招吗?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我们外行人搞不清楚,就是内行人不仔细分析深发展的年报数据,可能也是一头雾水。我们只看到了深发展的股价从78元钱已经忽悠忽悠地长到了20元。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告诉我们:2006年深发展实现利润13.03亿元,净利润大幅增长319%,驱动因素在于:利息收入快速增长,中间业务稳步增长,费用控制结果显著,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少,实际所得税有所下降。并预测深发展 2007 年净利润增长 49%,每股净收益 1 元;2008 年每股净收益 1.38 元,按目前的股价 2007 年的动态 PE 20 倍,动态 PB 4.61 倍。维持对深发展增持的长期评级,目标价暂维持 23 元。

而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却认为:(深发展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却来自于计提准备减少 21%!深发展资产质量在上市银行中最差(06年末不良率为 7.98%),准备覆盖率又最低(06年末 48%)的背景下竟然少提准备,使净利润增长率高达 300%多,为中国上市银行 06年业绩之奇观! 进而认为深发展的年报所述的利润“明显的不实”。从而给出的股价预测为8元。

看了两个截然不同结论的报告,我有点不知所以然。同样都是作证券分析的两个公司,给出的研究报告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上网查阅,却见又有好事者将深发展计提的坏帐准备与财政部的规定做了对比:

财政部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

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

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

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

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

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即: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030%;

可疑类计提比例为4060%。

 

关于计提准备金

贷款级别

深发展年报数据(亿元)

参照财政部规定计提(亿元)

正常

1618.50

 

关注

57.67

计提2%=1.1534

次级

68.97

计提20%=13.794

可疑

60.37

计提40%=24.148

损失

16.31

计提100%=16.31

计提准备金

16.797

计提合计=55.4054

计算结果表明:

参照财政部规定(向下浮动)少计提16.797-55.4054=-38.6084亿元

摊到每股=-38.6084亿元/19.458221亿股=-1.9841/

参照财政部规定计提后的每股收益=0.6696-1.9841=-1.3145/股(亏损)

 

    

有报道称深发展的洋董事长对外声称:深发展2006年都年报的计提是“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此看来,如果深发展得计提是合理得话,财政部的规定就是“不合理”的。那么财政部就有必要更改金融企业计提专项准备的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