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改变芜湖


  这是一个反省过去理清思路的问题,这是一个让思想之光照亮未来的问题,这是一个宏大的决策问题,这是一个最直接、最紧迫的富民问题。

  政策和机遇改变芜湖,近二十多年前,芜湖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这个话题的讨论,“芜湖‘三个国家级’开放政策是什么”,一度是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小学生知识抢答的必考题目。芜湖,这个1876年开埠的通商口岸,这个昔日的辉煌米市,那个时候还是“南烟北铜中芜纺”,面对着改革的的热风吹雨,她要改变狭长的中山路、改变“一箪食、一瓢饮”的小作坊、小商店,小商小贩、提篮小卖,改变市民居住的小平房,改变城市弱势的竞争力,于是有了国债资金和基础设施项目打捆、开行贷款的“芜湖模式”,有了破解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难题“死地变活钱”的实验,也有了第四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抢抓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机遇、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和产业加速“洗牌”的机遇中,芜湖找到了经济腾飞的跳板。

  解放思想改变芜湖,从“改革开放中的芜湖人”的“唇枪舌战”,到“神秘的温州人”的深层揭秘,从“怎样做跨世纪大开放的芜湖人”的追求,到“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的求索,从“城市创新全民创业”的发动,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芜湖”的宣告,一场讨论就是一个战略、一个策略,一个大设计,一个大动作,带来的是只争朝夕的进取,是弹指挥间的大改变。

  招商引资让芜湖成为中国经济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这里有西门子、江森自控、德尔福,也有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黑马奇瑞,芜湖人分享着招商引资为他们创造的GDP,也分享着它为芜湖人提供的就业岗位,分享着它为这座城市增添的含金量,分享着汽车及其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奇瑞、海螺、美的、日立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辛,更分享着一个城市的工业从“有没有”到“强不强”的历史性嬗变的喜悦。

  我想起饮冰子梁(启超)公的一段话:“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如此套用,“求芜湖城市新之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芜湖城市乃有新生命焉”,由此问之,什么改变芜湖?答曰:城乡一体化是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剪爪投入炉”到如今,从鸠兹的草木到汉代建制,到南唐的“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十里长街”、“米市”,到芜湖奥体、步行街、长江大桥,城市化就是人类不同于乡村聚居化。芜湖有150万农业人口,只有农民变市民了、农村城市化了,芜湖才有真正的改变,这意味着2500年来芜湖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一场革命性变化。去年初我市完成区域调整,实现了城市“量”的扩张,但城市化变易化难,从“摊大饼”到“力的集聚”,已经不再仅仅是进城农民和失地农民在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子女入学参军,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等与城区居民同样的权利,也是制度的创新和文化的领先。

  制度优势改变芜湖。这里有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级的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公开办事,—站式服务,最大的功绩是降低了投资者与政府打交道的交易成本。在综合财政、政府性投资、房地产开发用地、机构编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审批制度等热点环节上,规范高效,阳光操作,这是一个“风清气顺”的城市。未来影响芜湖发展的制度因素中,最重要的当属人才制度、金融制度和鼓励民众投资制度,简单说就是“芜湖进步要与人才共舞,芜湖发展要携金而行,芜湖和谐要全民创业”,归结到一点就是创新推动改变芜湖。

  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改变芜湖。张家港精神带来了多倍的生产力效应,“四千精神”成就了财富的积累,广东敢为人先和开放兼容,湖南胆识非凡和勇武担当,上海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都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先进文化是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和城市的无限的潜力、无限的动力、源源不断的活力。超越自我、开拓进取、坚韧不拔、求真务实、扬弃和合、改革创新,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既是我们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文化要达到的必然结果,也是芜湖未来的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