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负的小灵通市场


不堪重负的小灵通市场
《中国科技财富》2005年6月刊 作者:熊靓



几年来,市场膨胀成就了许多经营小灵通的公司,2004年的小灵通用户激增到6000万。可眨眼间,小灵通已经风光不在,2005年以来业务量急剧萎缩,技术、政策、服务、3G等问题让小灵通不堪重负。

    5月6日,UT斯达康公司(UTSI)在纳斯达克的股价猛然下跌30%,该公司宣布由于中国地区小灵通业务下降,将于2005年6月正式启动全球裁员17%的计划。

    依仗小灵通起家的UT斯达康,曾一度占据了70%以上的中国小灵通手机市场。在2004年被国外某知名媒体誉为亚洲成长最快的IT企业,最佳雇主......。

    可是美名并没能带来好运,也掩盖不住小灵通市场已经陷入难以回转的漩涡。

    中国两大固网运营商已经对小灵通的投资开始下降,对小灵通失去兴趣。各种议论四起:小灵通会不会走上寻呼机的老路?小灵通到底还能撑多久?小灵通该何去何从?到底是谁在操纵它的命脉?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可预测。

    增值服务——小灵通的软肋
    曾几何时“廉价”是小灵通的标志,拥有低资费、单向收费等特性的小灵通让中国低端通讯市场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被业界称为“中国小灵通之父”的徐福新曾经这样预测过小灵通的未来:“到2008年,小灵通用户有望达到3亿,2004年全国短信发送量将超过5500亿条,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小灵通短信与联通、移动互联互通后,增值服务是小灵通业务唯一的出路。”

    可是眼下,增值服务却变成了小灵通的“拦路虎”。在北京西单的一家小灵通专营店记者看到,很多款的小灵通几乎是免费赠送,只须交纳一定限额的话费就能拿走一支小灵通的手机。即便如此,记者也没有看到门庭若市的景象,店内只有寥寥几个客人,而相隔不远的中国移动营业厅已经是人满为患,一位买手机的客人告诉记者:“本来为了省话费,想买个小灵通,可是大部分的小灵通发短信、游戏、铃声下载的功能都没有,还是考虑用手机比较方便。”

    记者在西单地区的几个小灵通专营店发现,拥有手机增值服务的小灵通非常少,功能上无法和普通手机相比,虽然有几款自称多功能小灵通,也只有简单的发短信功能。对于已经习惯了普通手机各种功能的用户来讲,小灵通廉价的优势已经变得非常微弱。

    无论是在业内人士的眼中,还是在媒体人的笔下,中国的小灵通增值服务无疑是失败的。就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小灵通却借势增值服务快速上位,在短短4年间,用户已经超过了50万。在台湾这个全世界移动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大手笔的瓜分到了一块市场份额,成功的原因非常简单,小灵通的收入中,只有20%是来源于无线数据业务,增值业务是台湾用户购买小灵通的主要原因。

    台湾小灵通的成功并没能成为大陆小灵通的样板,中国大陆的小灵通短信互通、SP内容等问题将小灵通市场推到尴尬的境地。首先是短信互通,虽然短信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增值业务,移动和联通之间也实现短信互通,并带来了短信业务量和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可是在进行小灵通业务时,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忽略了这项最重要的功能,短信互发的障碍使小灵通变成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固定电话,少有的几款具有短信功能的手机也只能在小灵通用户之间使用。

    互通对于小灵通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也是增收的时机,但是互通后电信、网通和移动、联通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这给双方都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能否实现与手机的短信互通的最大的障碍。

    其次,增值业务的发展离不开SP的内容和应用支持,在移动梦网和联通无限面前,小灵通显得格外单薄。前者产业链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能够给 SP提供稳定的管理平台和足够的发展空间。而小灵通技术上并没有独立的支持。在内容方面移动梦网和联通无限的手机游戏、手机资讯、手机阅读等内容服务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 而小灵通还在为如何进行短信互通苦恼。

    低端市场——小灵通的困境
    小灵通从诞生起就和低端用户如影随形,中小城市成了培育小灵通的温床。小灵通的单项收费和每月二十多元的座机费,让很多用户放弃使用固定电话,很多家庭是人手一支小灵通。

    Frost&Sullivan中国区总经理王煜全表示了对小灵通代替固定电话的信心:“占未来话音市场85%的移动通信技术,自然是替代传统固话的首选。小灵通不是固定电话的补充,而是固定电话的替代。既然固定电话到2015年都不会被完全淘汰,作为固定电话的替代,我们有什么理由担心小灵通的未来呢?”

    可是,就目前小灵通市场已经呈现直滑而下的状态,今年一季度小灵通比上年同期下滑了30%,连UT斯达康的总裁吴膺都表示:“小灵通市场下降我是预测到的,但没有预测到会下降得这么快!”

    自信的小灵通如果还抱着高枕无忧的态度,还没有等到固定电话淘汰,自己就先被淘汰了。陷于低端市场的困惑,很多小灵通运营商已经开始改变,希望能寻求突破。

    UT斯达康在2005年上半年推出了多款商务小灵通,夏新也推出了小灵通的新贵系列,意在主攻中高端市场。记者发现打着“贵族”旗号的小灵通改变只限于外观设计,由于很多小灵通厂商属于爆发性成长公司,本身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不可能对小灵通进行完备而持续性的投资。急功近利的厂商想靠外观赢得市场,但在面对拍照手机、蓝牙手机、手机电视等能玩出不同花样的手机时代,已是力不从心。

    无论市场情况如何,小灵通的厂商或多或少都做着迈入中高端市场的梦想,在现实中只能靠精心打造的广告片和带有严重模仿痕迹的小灵通极力地讨好中高端消费者。

    到底怎样才能突破低端市场的困境?有专家认为,小灵通推出就是冲着低端市场去的,投入过急和产品粗糙,导致了在低端市场的下滑,这给本来就不太稳定的小灵通厂商造成了危机。很多小灵通厂商一直陷入了追求用户不断攀增和中高端市场的误区中,也将小灵通的失败归于低端市场的消费水平低,接受产品能力低,而极少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面找原因。

    小灵通从2003年开始全面推入市场,爆发性的增长已经结束,增长速度将趋于平稳,市场的逐步成熟也使得运营商赚钱的速度开始减慢。低价战略让小灵通苦苦鏖战,争夺了近7000万用户的市场份额,还没在低端市场站稳,挑战者已经开始露头。

    有消息传出中国联通将于今年5月,投放300万部全新低端CDMA手机,这批低端手机定价将在700元左右。对于比小灵通更有竞争实力的CDMA也开始进入低端市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市场的潜力。此时的小灵通不能再徘徊,如果能真正立足低端市场,也许会坚持得更好。

    3G逼近——小灵通的终结?
    3G是近年来各大电信运营商们的最大关注点,2005年将会发放3G牌照的预言和传闻开始愈演愈烈。小灵通的厂商、经销商和用户都开始担心,3G的到来将会给他们带来难以估量的危机。有业内人士预测,由于3G牌照的发放,会使固网运营商对命运坎坷的小灵通减少投资,甚至放弃项目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有专家则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2005年小灵通有所下降,到2007年底,用户总数仍将达到7550万。在小灵通用户中,中国电信占比例为80%,中国网通占20%。7年的发展,使小灵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系统、终端、增值业务和数据业务内容等方面颇具规模。如果要完全撤销小灵通,低端市场将会出现巨大的空缺,让市场白白流失是很愚蠢的做法。

    由于3G和小灵通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虽都为通讯产品,但是各自拥有不同的市场。首先,两者技术上的差异,3G是高速业务,可以高速漫游,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而小灵通移动区域是低速的、受局限的,差异性使两者不可能出现网络上的冲突。

    其次,两者网络建设的差异,如果发放3G牌照,为筹措3G建设的大量资金,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小灵通的网络潜力。由于小灵通网络的可重复利用率不高,可能会造成小灵通扩容放缓。

    最后,两者用户的差异,发展初期产生的3G用户,主要是高端用户,大城市将会成为 3G的主要市场。小灵通在中小城市、农村大受欢迎,用户人群属于中低端市场。

    差异性可能让3G和小灵通寻找各自的市场,在日本, 3G相对成熟后,小灵通手机仍然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有可能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在发展初期一般会采取一方面继续发展小灵通网络,吸引低端用户;另一方面,对3G网络采取分步建设战略,吸引高端用户,能够使3G和小灵通在短期内保持相安无事。

    到底3G后的小灵通将会出现怎样的格局?专家对3G后的小灵通的命运做出了猜想,猜想一,如果两家固网运营商都获得3G牌照小灵通有三条路:第一条,投资更多地转向3G,小灵通的投入将减少;第二条,3G如果不理想,运营商还将继续发展小灵通;第三条,为了节省3G成本投入,两家固网运营商采取合作建设方式,这种方式对小灵通投资影响相对较小,小灵通系统扩容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猜想二,如果只有一家固网运营商获得3G牌照,另一家未获得3G牌照的运营商将以小灵通作为市场重心,运营商将在增值业务、优化网络、研发双模手机上大力投入,这是对小灵通利好的消息。

    政府态度——小灵通的命运  
    “政府态度决定小灵通的命运”这句话是业内不变的真理。而在小灵通的发展历程中,政策的特色从来都是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以双模小灵通为例,记者了解到同时支持PHS/GSM制式的双模小灵通手机产品和技术已经成熟,双模小灵通手机等于把一部手机和一部小灵通集成在一部手机上,可以避免小灵通信号差等问题。双模小灵通手机的上市将会给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带来冲击,由于年内国家将颁发3G牌照,如果双模小灵通形成很大客户群,在一定程度上抢走移动和联通的一些未来用户。

    所以双模小灵通手机必须跨过两道门槛,一是突破的“固话的延伸和补充”的政策底线,二是双模小灵通手机牌照。但是到目前为止呼之欲出的双模小灵通手机一拖再拖,信息产业部依然没有透露出给双模小灵通颁发牌照的打算,所有的厂商都陷入了等待中。

    “双模事件”中政府的态度让小灵通的运营商倍感委屈。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小灵通就像是“私生子”,国家需要为其创造利润时,就是“亲生子”,给你相对优惠的政策。如果利用价值开始降低,或是影响到切身利益时,就会被一脚踢开。

    随着小灵通对固话、移动、联通带来的影响和自身发展遭遇“滑铁卢”,原本对小灵通大力支持的中国电信和政府机构开始放话要取消小灵通。打出第一枪的是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他表示中国电信投资小灵通是不得已而为之。接下来是信息产业部奚国华副部长说中国电信是投资小灵通是情有可原。原信产部长吴基传在两会期间表示认为小灵通发展到最后,国家是受损失的。

    好像和信息产业部的观点达成默契,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阚凯力教授曾经多次在媒体上表达了他对小灵通必将走向灭亡的论调,并且总结了小灵通的五大死亡征兆,用词极为尖锐。

    征兆一,电信业一些同志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结果,把“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片面地解释为继续保持电信业的高速增长。个别人甚至是怀着一种对打破垄断的“报复”心理,不惜铤而走险,大搞小灵通。

    征兆二,小灵通无偿占用市话的缆线、机房和交换设备,实际上是利用原中国电信对市话的垄断地位,强迫市话用户对小灵通进行补贴。小灵通一方面号称对自己的用户“单向收费”,另一方面却由移动用户为小灵通的来话“买单”。

    征兆三,去年年底三大电信国企的高管轮换,尽管市话早已被视为电信业的“夕阳产业”,却被与移动通信归为一“堆”,一起考核。迫使固网运营商更加背离均衡发展,为了寻找“增长点”而搞小灵通。

    征兆四,面对中国电信这种大型国企,电信监管却完全束手无策,只能步步后退,对小灵通规定的资费标准如同废纸,甚至连运营商的经营许可和设备的入网证也都一律赦免。

    征兆五,由于联通CDMA走高端路线的失败,导致低端市场的空缺,为小灵通的乘虚而入打开了大门。反过来又成为立足于低端市场的联通公司的最大威胁。

    阚凯力教授“小灵通灭亡论”虽说是来自民间,但是阚凯力教授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密切”关系,经常扮演政府传声筒的角色。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言论是否透露了政府的态度,不免让人对小灵通的命运开始担心。

 

PHS:“小灵通”英文名, Personal-HandyPhoneSystem,简称PHS,其核心技术由日本的NTT发明和研制。是一种新型的个人无线接入系统,它采用先进的微蜂窝技术,以无线方式接入固定电话网,使电话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可随身携带使用,随时随地接听、拨打市内、本地网和国内、国际电话,也可方便地拨打寻呼和移动电话,是市内电话的延伸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