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深刻的朴实


 
/远东蒋锡培
 
    十年前逝世的邓小平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勇气,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振兴,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是实践检验真理最朴实的注脚,发展是硬道理,其实最朴实的语言就是最有效的理论。
    1977年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纪念周恩来去世一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这样一条横幅:“要深入批邓:小平同志,你拿这么高的工资,不出来工作不行咧!” 此前的1976年4月5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纪念周总理的天安门事件。“四人帮”一口咬定邓小平是“总后台”。邓小平在人生的暮年第三次被打倒。四人帮倒台后,痛定思痛,祈盼安宁的中国百姓居然用这样一种诙谐的方式渴望他在暮年引领中国经济振兴。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起则庙堂之高,落则江湖之远。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思考中国前进方向的视野。摸着石头过河,这条河是中国从动乱十年走向中国持续振兴三十年的河,而石头是中国走向振兴的各个阶段的实际。脚下知深浅,而进退有据。如果说近三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有其历史机遇性,那么中国选择邓小平暮年复出,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必然才能牢牢抓住历史的机遇。
    邓小平的讲话简洁、朴素,甚至有时是漫谈式的。文革的十年让中国失去了太多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机遇,78年后的中国需要的不是从科学走向教条的理论,而是一针见血地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富光荣”。邓小平理论的风格就是不需要化太多精力去学习理解,一眼就能看明白。他要求的是中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推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最深刻的理论往往是一眼就明白的朴实理论。
    摸着石头过河,即使对已经发展到全球化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依然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摸着石头过河催生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这个组织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组织,但是在中国国情和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可借鉴的经验,但没有可照抄照搬的成式可循。摸着了石头,也就是把握了中国企业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在这三十年间脱颖而出。一路摸着石头走,成长为中国的顶尖企业,其中有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代表。这个石头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和企业发展脉搏的合一。远东四次改制的成功其实是暗合了两脉合一的规律。三十年间企业兴衰存亡史,其实就是一个如何摸着石头的问题。当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问题,依然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借鉴跨国企业全球化成功经验,不是迷信和照搬,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但始终须想着这是别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经验,同时经验始终属于过去时,哪怕是自己成功的经验,摸着石头才是现在时,实践永远走在经验和理论的前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经验和理论只可汲取和变化,不可复制。全球化大环境的脉搏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企业有中国企业的脉搏。号准自己的脉搏才有把握全球化脉搏的契机。我想这应是中国摸着石头过全球化之河的玄关所在。走在全球化路上的中国企业,更需要总结的是教训,这有利于我们摸准全球化进程中的下一块石头。防止早搏和错失时机。我们企业家不光要学习邓小平朴实的理论精髓,更要学习他身处逆境的静气,要有那种“踏实”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