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日英国警方宣布,挫败一起规模堪与“9·11”相等甚而过之的炸毁英国飞往美国航班的图谋,今天香港媒体就发表众多评论,呼吁美英等国对反恐问题进行反省。我以为这些呼吁非常愚蠢,一是它看不清美英等国的“宿命”,二是它不明白社会人生折腾的最高法则是矛盾、循环与平衡。
美英等国的“宿命”是什么?九十年前列宁就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那就是美英等国的“宿命”。列宁说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如此得利、得意的美英国家,它们会反省吗?“9·11”之后,所有善良和愚蠢的人们都希望,美国能从这次事件中反省自己、接受教训。可是就在“9·11”袭击当天,布什总统就向全世界宣称“我们的国家依然强大”,“恐怖主义分子的袭击可以震撼我们的建筑,但他们无法动摇我们牢固的国家基础。这些行径可以粉碎钢铁,但它们无法挫伤美国人民捍卫国家的决心。”“美国之所以成为攻击的目标,是因为我们的自由和机遇之灯塔是世界上最明亮、最耀眼的。没有人能阻止这种自由之光。”
美国是一个勇猛前行的国家,这是它的“宿命”;美国文化中没有那种悔过自新的因子,虽然《圣经》里面写着忏悔告诫,但美国霸权的代表者绝不会有忏悔的意识,这也是它的“宿命”。所谓“反省”、所谓“教训”,是“大人”对“小孩”的训话、是“强者”对“弱者”的训话。接受反省、教训的一方,是力量弱小、感到后悔害怕并真诚忏悔的一方。美国是一个巨人,它的力量可以撼动世界,即使恐怖分子有本事让美利坚国土沉沦海底,它的海上力量仍然足以毁灭整个世界。可能它还觉得——你袭击我好啊,让我有机会名正言顺地教训、惩罚你们这些不听话的“无赖”之徒!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干预,会因每一次袭击事件而在已走的路上加速前进。“我们强大的军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胆敢包庇肇事恐怖分子的人也会被我们视为恐怖分子。”“过去,美国击败了自己的敌人,今天的美国人也会战胜自己的敌人。”(布什总统“9·11”讲话)它有何“反省”可言、有何“教训”可言啊。
“9·11”之后,美国参议院已全票通过议案,授予总统对恐怖主义分子采取军事行动的权力。美国投向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枚炸弹,都只能说明,人已经变成了疯子,“霸权症”已演变为“狂犬症”,无数无辜的平民将伴随自杀性恐怖分子一同死亡,多数人将成为少数人的陪葬品。这就是美国的“宿命”,也是那些不幸的死亡陪葬品的“宿命”。
(二)
超人力量规定社会人生折腾的最高法则是矛盾、循环与平衡。霸权主义的猖獗和恐怖主义的疯狂,是当今人类最大的矛盾和最大的平衡。恐怖主义者为什么要把“重磅炸弹”投向美国、英国,因为那两块土地上滋生的霸权从全世界剥削来的银子,正在铺就着使人类平等南辕北辙的大道、正在做着构筑世界霸权和残杀无辜的交易。为什么“9·11”的“重磅炸弹”还要投向五角大楼,因为半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在策划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屠杀。
美国已经把恐怖活动定性为“战争”。可是美国用军事武力阻止一个主权国家长达半个世纪不能统一,对一个主权国家不间断地封锁、制裁、狂轰滥炸了十余年,强行出兵攻打南联盟,炸毁中国大使馆和撞毁中国军用飞机,让无辜的人们平白无故地死去,这不是“恐怖活动”、不是“战争”,那是什么呢?美国以它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着世界34%的资源,除了让几亿人生活在极贫线上,除了残杀无辜,它给世界尽了多少义务呢?美国今天遭受的报应,难道不是罪有应得的平衡吗?
国际法上没有国家犯罪主体,也不可能产生一个惩罚国家犯罪的司法权力,国际组织在制裁霸权主义方面无能为力。那么生命受到屠杀和威胁的人们,以杀戮来对付杀戮的人们,就必然要成长为一股超越国家的力量,通过恐怖活动来维持世界折腾的公平与均衡。“恐怖活动”是一种可以使强人群体产生生命恐惧和威胁的活动,它史无前例而空前无比地发挥着对抗、平衡那些横行霸道的组织和国家的作用。恐怖活动的根源是什么?有人受到无尽的冤屈和压迫,他们无处伸冤、无力反抗,于是就在他们的骨髓里埋下火焰般仇恨的种子,在他们胸腔里长出血红的复仇的心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座由华裔女建筑师设计的韩战纪念碑,碑上刻着一句发人深省的文字:——“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既然纪念碑是由我同胞设计,那我陈嘉珉亦可把碑铭改一下——“杀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矛盾,这就是平衡。
美英等国竭尽全力追查恐怖分子,将他们和直接支持他们的组织、国家或民族“绳之以法”、血腥镇压,这已经是最无奈、最原始、最无用的办法。因为彻底铲除恐怖主义,世界就会失去天意平衡。根据超人力量规定社会人生折腾的最高法则,世界不会彻底好起来,也不会永远坏下去。社会人生的矛盾与平衡折腾,总是在循环中交替进行,美英反省绝不可能,要求美英反省非常愚蠢;有本事者就站出来以牙还牙、对抗斗争,世俗社会人生的折腾,一万年也走不出这个“宿命”。
(陈嘉珉,2006年8月11日)
世界观察: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_Boke.aspx?id=5890#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