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神话与PONZI赌局


26岁的浙江女富豪吴英曾经是2006年下半年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媒体称其有数十亿身家,而且神秘地让人搞不清这些钱来自何处。整个事件带有明显的炒作味道,当事人刻意地保守着秘密,使得一切都显得云山雾罩、扑溯迷离。

吴英,一个貌不惊人的女人,在闪亮登场的三个月内,“捐出”善款500万,一掷千金买下了东阳县城100多间铺位,一口气注册了12家实业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旅游、商贸、酒店连锁、资本投资、建材、工程建筑、工程设计装潢、家纺、电子商务、广告传媒、娱乐服务业等诸多关联度很小的产业,成立本色集团并自任董事长。

但好景不长,2007210日下午,当地警方在短短几分钟内,控制了本色集团的所有门店,并在当晚发布公告,宣布吴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刑事拘留,与本色有关的债权债务,开始登记。

随着调查的深入,已经排除了本色洗钱的可能性。那么,本色看似眼花缭乱的宣传和运作,和高息借贷的行为就更像是一个“PONZI赌局”。

PONZI赌局

1920年一个叫查尔斯·庞氏的从意大利来美国淘金的移民,发现在一些欧洲国家1美分买进的一种可在其他国家使用的邮资预付的邮票,在美国可以兑换成6美分的邮票,一出一进就能获得500%的利润!

庞氏为此注册了一间证券公司,出售1000美元一张的期票,承诺90天后连本带息偿还1500美元。也就是说,借给他的1000美元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能获得50%的超额收益。消息传出后,钱迅速流向他的证券交易公司,头一个星期就收到100万美元,之后更多的钱像滔滔河水涌过来,他的公司堆满了钱,他只能招些人来帮忙数钱。庞氏用其中的钱在富人区买了豪华别墅,还购买了汉华信托银行的大量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庞氏的筹资计划很顺利,一直不断有钱进入,他也如期地按照约定如数支付了利息和到期的本金。直到有一个好奇的记者写发表了一篇对其计划的可行性提出疑问的文章后,引来了第一波要求提前退出的人潮,最后不得不动用警察来驱散人群。当地地方检察官要求庞氏停止接受新资金,并对庞氏和他的计划进行调查。

面对不断到期的期票兑付要求,庞氏的现金流开始紧张,而媒体也逐步发现并揭发了他之前隐瞒的种种劣迹,庞氏情急之下取走200万美元豪赌,希望赢一大笔钱用来支付所有的投资者。结果他没能成功,他被逮捕。

庞氏融到的资金足足可以购买1.8亿张邮政礼券,而每年发行的所有回信礼券平均也只有750万张,不到应购买数量的二十分之一。庞氏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而且他也没想过试图完成,在他的办公室里只有几张作为样品的礼券。游戏的秘诀其实只是用新投入的钱来支付先来的投资者的本息。只要后边有足够多的钱以合适的时间间隔不断流进来,就永远不会穿帮。形象地说,这就像是一只上面不断进水,底下不断出水的大桶,要出的水量和流速是固定的,只要进水量控制好,水桶里就总能保持有多余的水。

这次事件后,庞氏就出了名,人们称之为庞氏骗局。其中确实有骗的成分,比如他给投资者的回报必须要通过他的投资计划赚到手,而实际上,他编的故事里的500%的回报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礼券可买卖而根本无法实现,算上他自己的挥霍,他必须通过其他方式赚到超过50%的收益,这是很困难的,因此最终在游戏停止时,总会有一些投资人遭受损失。

PONZI赌局的巧妙设计和硬伤

庞氏赌局能够成功就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要有一个过硬的故事,能够让别人相信高额回报是可以实现的,同时,这个模式也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得了。庞氏的买卖欧洲邮政礼券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回报5倍,这是很容易理解和计算的。同时,并不是许多美国老百姓在那个时代能够方便地前往欧洲来回倒腾这些礼券。庞氏讲的这个故事简单而容易理解,一开始就被人相信了,同时他编造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情节,如1920729日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我来到这个国家时手中的钱只有2.5美元,但是我的希望是100万美元!我靠打零工积攒了一些钱,这样过了几个星期,很快就把钱花光屯。于是我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我做过好多个饭店的服务生,也在小酒吧干过,有时还当洗碗工。我已经厌烦纽约了,于是我又过上了边流浪边找工作的日子……

这是一个非常合乎美国人理想的美妙故事,大家信以为真,而且更加欣赏庞氏。

其次,要保证资金链的安全。要必须按时履约,树立守信用的形象,让这个故事看上去更真实,从而吸引源源不断的资金。直到检察官禁止庞氏继续接受资金之前,他都做到了这一点,哪怕是有人公开质疑他的盈利模式,发生短暂的挤提风波,都没有引起多数投资者的怀疑,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挤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借来的钱必须能够创造超过50%的收益。庞氏的欺骗本质正体现于此,在那个淘金时代,通过某种投资和经营获取这样高的回报是有可能的,但庞氏却除了收钱什么也没去做。

这个设计像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带有理论上的巧妙但时刻面临被刺破的危险。编造一个让人信以为真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似乎并不困难,通过媒体炒作而保持足够的暴光率也容易做到,但阻止别人研究你的“盈利”模式和限制别人去尝试,则根本做不到。一旦有人窥出堂奥,这个游戏很快就结束了。在中国,早有“纸终究包不住火”的古话,但西方人的智慧却不及于此,以为一个这样简单的算术模型支持的赌局设计就会运行得很好。

本色吹出的大泡泡

吴英大概就是这种想法的信从者。

作为80年代人,吴英出身农家,父亲曾是包工头,母亲是地道的农民。吴英初中毕业学习了一些财会知识,在当地开了一家美容院。吴英说卖羊胎素让她赚到了第一桶金。此后,她还曾到义乌与人合伙开出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再此后,她的经历就成了谜。

如果与庞氏案例做个比较,就会发现吴英的本色神话有更多的破绽。其一就是吴英的过去经历有很多人知道,当地人证实,在本色集团成立前,吴英的产业只有俱乐部、美容、足浴等数千万资产,离巨富相差甚远。正是这一点,有关吴英的负面传闻就一直不断。尽管吴英后来吞吞吐吐地不断披露新的故事情节,如吴英说,她淘金所涉几乎全是暴利和投机性行业,最后靠做期货发了大财。仍未使她的投资人对她完全放心。而吴英为了弥补这一先天缺陷而高调撒钱的举动,同时介入多项产业经营的举动,备受怀疑和争议。

吴英没有处理好两个重要问题:她的故事说服力不够,她没有告诉投资人为什么可以放心把钱借给她,也就是说,她要通过经营活动来赚到超过答应给投资者的回报率。但是,她表现出来的经营作风和扩张让有点常识的人都匪夷所思,不少人指出她的做法有很高的经营风险,不符合商业逻辑,而且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这些专家意见动摇了投资者的初始想法。

另一个问题与前一问题有关,因为开始投入了3亿左右资金,剩余资金并不宽裕,当一些投资者产生动摇要求提前撤回资金时,只能采取拖延和逃避,而这样的行为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的神话在一夜间就可能爆裂。2006年底,上海一家财经媒体就报道过本色集团资金链紧张,银行正在催要一笔约1000多万元的贷款,报道更指其发不出员工工资。实际上,这笔贷款在未到期之前已经还清了,但当地银行对她并不信任。按吴英本人的说法,银行的人说她涉嫌洗黑钱,其结果是本色很难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

如果说吴英确实具有主观上的诈骗故意,可能也没有进一步的证据。她确实在从事经营活动,并期望获得理想的经营收益。本色从事的服务行业基本都不可能带来暴利,而她首创的“买家纺送等值彩电”的让利销售模式,实际上也仅仍能维持微利。本色集团混乱的投资结构,被吴英解释为精心设计的“酒店连锁和家装商贸相结合”的滚动式发展模式。

如果我们从善意的角度试图去理解吴英的行为,那就只有一种情况,吴英,一个“聪明”的空想者,带着快速致富的浮躁,试图通过在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通过快速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发财。本来,她是有机会的,国内的房地产行业到目前为止都还能提供这样的暴利,可惜她没有这个能力,整个事件就是一出似是而非的闹剧而已。

浮躁的心态和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的敢想敢干,在当下的中国不是个别的情况。吴英之所以能这样做,也得益于民间资本的充裕,这样的事在江浙等富裕省份更容易发生,而投资者的愚蠢贪婪,使吴英的筹资很顺利,因此而破坏性就更大,这就是私募投资界的泡沫经济现象,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