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市场化“长沙模式”的核心内容


改革的核心内容及方式 

事实上,从2002年起,长沙市先后放开了燃气、公交、供水、污水处理等市场。2003年长沙市政府批准了公用事业各行业的改革改制方案,长沙市公用事业局所属的公交、自来水、燃气、液化气、市政、排水六大企事业单位全面启动改革改制。 

目前,长沙市公用事业各行业基本打破了国有独资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的新格局。 

徐湘平表示,长沙的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是突破城市公用事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市场化运作。彻底打破行业封闭发展、垄断经营的发展模式。 

“在这方面,首要目标和关键内容就是实现政企分离,全面建立依照市场机制运作的发展模式,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原有的城市公用企业改造成具有市场独立主体地位的现代企业”,徐湘平表示,在市场融合中广泛筹措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资产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在市场服务中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公用事业优质产品的需求。 

其二是突破城市公用事业传统的投入体制,实现多元化融资。彻底打破城市政府单一投入主体的格局。 

徐湘平表示,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各种不同类型城市公用事业的性质,逐步放开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领域,在适度增加政府对城市公用事业投入的同时,将重点转移到鼓励和引进各类不同性质的投资,实行市场准入,允许适度利润,把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财政补偿与市场补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体,其它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格局,“使城市公用事业成为投资最活跃、最富吸引力的领域”。 

其三是突破城市公用事业传统的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监管。 

徐湘平表示,在这方面,核心是变城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的直接管理为对城市公用事业行业的监督与管理,从原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转变到只当“仲裁员”。 

“重点是加强对城市公用事业的整体规划,制定促进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制度体系,规范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的标准,强化经营中的检查监督。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扩大城市居民对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知情权,加强群众监督,实现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徐湘平表示。 

事实上,为打破城市公用行业上由政府垄断的格局,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元化竞争来提高公用行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沙市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城市特许经营权的经营。 

根据胡继槐的介绍,依据项目特点的不同,长沙市的市政公用投资模式在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之外,还可用合资、 BOT(建设-运营-移交)、TOT(移交—运营—移交)、BTO(建设-移交-运营)等模式。 

1998年,为解决长沙河东地区的缺水问题,长沙筹建第八水厂,日供水设计能力50万立方米,总投资4.2亿元,分二期建设。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长沙市公用事业局打破常规,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投资模式,实行项目招标,将八水厂第一期工程(日供水25万立方米)交由湖南长大建设集团负责投资、建设、经营,按照合同规定,经营17年后无偿移交市政府。 

第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已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工程全面完工后,城市供水能力由104万立方米增加到129万立方米,八水厂也成为目前中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程控自动化程度最高、水质探测系统最完备的水厂之一。 

八水厂的运作,成为国内率先按BOT模式进行公用事业改革的一次成功案例。 

随后,以此成功经验作为参照,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长沙先后对供水行业、排水行业、燃气行业、公交行业等城市公用事业项目采取包括BOT、TOT等形式在内的特许经营招投标方式,将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天然气项目实行成功转让,在国内尚无成熟经验的情况下,摸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特许经营权经营之路。 

此外,长沙市还采取“靓女先嫁”的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知识资源和咨询资源为公用事业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例如长沙市迄今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岳麓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多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商来参加投标。 

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长沙市公用事业局聘请全国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对活跃在国内外水务市场上投资商的综合实力进行了全面评估和了解,最终引进了广东联泰集团和桂林水务集团,其项目总投资平均低于岳麓项目预可行研究报告中估算总投资的20%以上,其投报的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为0.879元/吨,低于国际平均价格0.2元左右。 

胡继槐表示,通过市场准入和融资领域的拓宽,长沙市公用事业呈现了出多元竞争的发展态势。 

2003年长沙市燃气总公司将管网、设备材料等资产经资产评估后由市政府批准,以6250万元资产投入合营公司占45%股份,新奥燃气以8290万元现金投入占55%股份,组建长沙新奥燃气有限公司。 

合营公司于2003年9月8日挂牌营业。原市燃气总公司经严格审查和公示后于2005年4月28日挂牌改制为市燃气实业公司。该项目引进资金5.9亿元。 

与此同时,为了使长沙燃气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长沙市政府又将市液化石油气总公司混空项目资产进行评估,以18%的溢价,整体转让给长沙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天然气利用工程不仅改善了长沙的燃料结构,还改善了长沙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胡继槐表示。 

 

据了解,为提高决策效率、确保整个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从一开始,所有项目的招商、招标均不搞“一对一谈判”,整个过程由长沙市纪委、监察局全程参与和审查、监督。 

胡继槐表示,随着公用事业领域国有垄断局面的打破,目前长沙公用事业行业已经“既没有国企,也不存在国企员工”。胡继槐介绍,企业改制之后,为保障原有员工的合法权益,国企员工实行“人随资产走”。与投资商商定,工龄在十年以上的员工,全部与企业签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还向投资商提出“多转岗,不下岗”的用工原则。改制前,长沙市政公用行业共有国有企5家,员工1.25 万人。改制后安置员工1.1万人。 

2002年初,长沙全面推进公共交通总公司等五家企业及长沙市排水管理处的改革。到2005年,共组织实施大型招商项目十余项,转让存量资产8亿多元,引进资金20多亿元,溢价收入2.8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植增值的目标。 

长沙市自来水公司依照“厂网分离、内部竞争”的原则在2005年1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长沙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长沙供水公司和五家制水公司转为独立法人。两座污水处理厂转让资金达26744万元,溢价8816.71万元,溢价比为49.18%。 

长沙市燃气总公司经严格审查和公示后于2005年4月28日挂牌改制为市燃气实业公司。市政工程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改制为长沙市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了机制,分别在厦门、温州、东莞、桂林成立分公司,闯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实现产值4.2亿元。 

长沙市液化石油气公司改制为长沙市液化石油气发展有限公司。市公交总公司的资产从2005年2月28日正式交付给上海巴士公司和长沙客运集团经营管理,分别重组成立了“湖南巴士”和“龙骧巴士”,转让资金22720万元,溢价3506.62万元,溢价比18.25%。新成立的两家公司与中巴转大巴的几家民营公交公司一起形成了九家巴士共同参运的新型格局,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服务更加到位。 

截至目前,长沙全市公用事业行业管理企业单位92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总资产34.7亿元,每家公用企业都是拥有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承担经营风险的独立法人和具有活力、动力、压力的市场竞争主体,真正实现了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发展。 

事实上,在公用事业实施市场化的过程中,长沙市还着力健全城市公用事业市场监管体系。根据公用事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在省、探索了市场监管法制建设,长沙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公共客运条例》等多个地方性规章,依法加强对城市公用事业监管。 

同时,公用事业管理部门还强化了合同监管,所有来长沙投资城市公用事业的合作者依法签订合同,全面明确投资者经营的范围、必须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规则、违约的处罚等内容,严格按合同规范投资者的经营行为。 

胡继槐表示,为平衡投资商、政府及市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在特许经营合同中,对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投资商的经营期限及利润上限都有明确规定,例如,对污水处理的利就限制在不超过8%,比如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目前已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按照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由政府付费。” 

成效 

事实上,外地客人一到长沙,自然而然就会注意到,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市,出租车的起步价,竟然只有3元钱。 

长沙市副市长徐湘平解释说,降低出租车起步价,主要还是为了服务市民,进一步建立快捷高效低价的城市公交服务。 

事实上,降低出租车起步价,长沙市有关部门曾经过广泛调研,在充分听取市民和经营者意见的基础上,举办价格听证会,随后才将城市出租车起步价格由原来的8元/公里下调到3元/公里,并在计价方式上进行适当调整。 

徐湘平表示,经过近2年的运行表明,降低起步价后,由于载客率的上升,出租车载客趟数每车每月增加约600次,月均营运收入增加约1900元,实现了双赢。 

 

随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也大致上证实了徐湘平的上述说法。多位出租车司机均表示,降低起步价后,即便是在燃油涨价的情况下,载客率、车辆营运效率及收入都有所提高,“原来每天平均跑150公里左右,现在一般可以跑到250公里左右。”一位姓许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 

事实上,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长沙公共事业各领域已处见成效,公用事业行业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大大增强了对市民的服务能力。 

统计数字显示,长沙日均供水能力由1997年的104万吨/日增至162万吨/日,净增58万吨/日。供水管网长度由940KM增至1450KM,净增410KM;供水面积达140平方公里,城区供水普及率达100%,供水量居全国50个大中城市第9位,人均供水量365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 

与此同时,公交车辆由1997年的770台增加到2513台,公交线路由54条增加到97条,客运量由24730万人次增加到50800万人次,万人拥有公交车达12.5标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 

人工煤气用户置换成天然气用户已经于2005年年底完成。目前已形成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两种气源供给,天然气入长工程已于2005年7月30日送气点火;用户达53万余户,城市燃气化率达95%,年供气量由1997年的34064万立方增至96621万立方;供气管网长度由87公里增至514公里;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1位。 

城市日均污水处理量则由1997年的20万吨增至32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6.32%增至48%,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9位。防洪排渍和污水提升站由9座增加至13座,装容量达14571千瓦,排渍能力54.6万吨/小时,提升能力达2.3万吨/小时,已基本满足长沙城市扩容提质的需要。 

与此同时,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力度加大,结构明显改善。据统计,2000年以来,长沙城市自然垄断性公用事业的投资增长迅速。五年中,通过各种筹资渠道融资30余亿元,年投资额从2000年的2.0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43亿元,增加1.7倍。 

同时,由于城市公用事业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很小,整个行业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回报稳定的特点,长沙的城市公用事业市场逐步放开后,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投资结构显著改善,国有投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对于下一步的改革,还必须深化和完善,胡继槐表示,由于公用事业生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的是公共利益,自然不能“一改了之”,例如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及困难户的相关补贴,就应该由政府支付。因此,还要制定和完善政府补贴机制,使公用事业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 

济观察网讯 记者 杨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