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关于中国首富张茵的报道。提到慈善事业时,这位女富豪表示,“自己确实很想回馈社会”,不过“我现在跟李嘉诚不同,他的财富已经累积到一个非常丰厚的地步,企业也非常平稳了,所以他有这个基础拿出大笔财富去做慈善。但我们的企业还没达到掏出大笔资金的地步”。
作为一名女性企业家,张茵的奋斗和成功让人羡慕和尊重。而她此番有关慈善事业的最新表态,似乎印证了她当前并没有什么慈善事业计划。张茵的“废纸财富”来自全社会各阶层,也不说造纸业本身会给环境带来多大的破坏,单说她以270亿元的身家,却对慈善事业如此冷淡,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形成3个层次的财富分配体制。第一层次以市场分配、劳动所得为主,目的是提高效率;第二层次以国家财政税收及其再分配为主,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第三层次分配就是社会慈善活动。第二次分配是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第三次分配则是社会捐赠弥补政府之不足。社会发展的物质资源基本来源于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慈善事业在任何国家都具有救助和公益功能。在美国,美国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成为美国社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每年的贡献超过美国全年社会保障金。如今美国共有160万个非营利组织,掌握的资金67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9%%,非盈利部门的雇员1100万,占全美支薪雇员的7%%,约12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在非盈利部门就业。2003年美国人捐赠2410亿美元给慈善公益机构,人均善款460美元(合人民币3818元),占当年人均GDP的2.17%%。在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企业和个人的社会捐赠有情感和功能上的作用。 一、情感上的原因:“成就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1、基本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需求;4、尊重需求;5、成就需求。当企业家们的(1-3层次)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自然而然会产生(4-5层次)尊重需求和成就需求。做慈善公益是满足尊重和成就需求的途径。二、功能上的原因:公关和社交手段。1、公关的手段。按照PhilipKotler的定义,公共关系是指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影响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行为。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媒体、意见领袖、社会公众、供应商、代理商、客户、股东、员工等。做慈善公益可以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商人在公众心目中唯利是图的形象,提升公众对其品牌的知晓度、偏爱度、信任度。2、社交的手段。通过慈善公益结交政府官员等高层次人物,为将来的事业铺路。
社会之所以需要慈善捐赠,在于至少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还存在事实上的财富不平等乃至不公平,慈善事业是最佳的“社会润滑剂”。换个角度看,慈善业也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企业文化色彩,这种被西方观念所称的“散财之道”,也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诚信和市场。以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和编撰《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而闻名的英国人胡润,曾说,“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时,也会从社会得到各种性质的回报,即所谓‘社会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