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80后”加盟股市


  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资深记者王岚向我提出制作一期讨论新一代股票投资者心态特征的专题节目的时候,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将她描述的新一代投资者在主体上界定为“80后”。其中的原因是我早在一年前就相信,中国股市注定将诞生一个新的投资者族群,并注定有着持续壮大的趋势,也注定要对后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们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及以后出生、如今陆续进入自谋生路阶段的年轻人。

  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是,现已进入自谋生路阶段的“80后”并非两手空空,他们的父辈可以在财力上提供程度不同的资助,以至于有着较高的谋生起点。另一方面,有太多理由促使他们进入股市。首先是由近年来股市持续上涨制造的赚钱效应,其次是收入水平远低于预期的初次就业经历,三是并不在少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四是极不理想的创业环境。当然,后者主要存在于城市的“80后”人群当中。加上他们一向自命不凡,骨子里存在自主投资的意识,于是,在老奶奶踊跃加盟基金投资者队伍的同时,他们大多选择了股票,成为新一代股票投资者。我相信,在今年第一季度开户人群当中,此类“80后”是最耀眼的一族。

  不必对“80后”炒股大惊小怪。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应当受到鼓励。我所说的一定范围,是指那些有创业欲望并具备一定能力包括风险承受能力的人,他们可以是压根就不打算屈尊就业的人,也可以是已初次就业但不满足现状的人。我之所以认为他们应当受到鼓励,是由于股票投资同样是一门既有益社会又为年轻人积累商业经验的生意。特别重要的是,与把钱投资到打算自己经营的生意当中不同的是,股票投资是把钱投资到别人已成功的生意,如果是充分理性的话,则是一门把钱投资到当前最成功的生意当中以获取其相应的权益资产及其收益权的生意。

  毫无疑问,年轻人创业最稀缺的就是成功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会并把握那些用来判断成功生意的标准,学会如何分散风险。至于股票投资的风险,我想说的是,任何生意都存在风险,任何生意都是一个吸收风险、控制风险、获取报酬的过程。如果不想吸收风险,哪里还有获取报酬的机会呢?想想看,与其让年轻人在毫无商业经验的情况下去承担相比之下更大的创业风险,是不是远不如让他们先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成功商业经验来得更安全呢?

  当然,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80后”投资者应当努力塑造不同于上一代人的风格。比如说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自主投资;不是只图便宜,而是专注于市盈率比较,尤其是预期市盈率比较;不是只看K线,而是认真分析会计报表;不是只顾把握个股机会,而是兼顾宏观经济风险以及行业风险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充分理性,股票投资也难免让年轻人尝试到失败的苦果。但失败毕竟是成功之母。

  “80后”注定要成为内地股市投资者的主力。这不仅是由于伴随劳动能力的减退老奶奶私房钱的增长颇为有限,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上一代人有责任为下一代人的发展创造机会,更重要的理由是他们有着数量上的人口优势。根据国统局提供的数据,自2001年起,内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就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当年增长率达到29.05%,比上一年大幅提高了整整20个百分点。到2005年,内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06.8万人,是1997年的3.7倍。鉴于同期在校学生总数1561.8万人,是1997年4.92倍,其中2005年招生人数504万人,预计到2009年毕业生将突破500万人,是2005年的1.6倍。进一步说,鉴于普通高中学校2004年招生人数821万人,按照过去5年平均82%的升学率计算,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至少将达到673万人。如此推算到2011年内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50万人,是2009年的1.3倍和2005年的2.1倍。鉴于2004年普通初中学校招生人数为2078万人,按照过去5年平均初中升高中升学率60%计算,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将达到1247万人。三年后,即2010年,按照高中升大学升学率85%计算,内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将突破1000万人。如此计算,到2015年,内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注定要达到1000万人以上,是2005年的3.3倍。

  欢迎“80后”加盟股市。这是我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