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分报告17中医存废之争说明了什么?


中医存废之争说明了什么?

                           陈怀耳  杜乐勋

1. 21世纪初的中医存废之争

21世纪初中医存废之争的导火索是从20059月开始点燃的,一名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在医学界较为开放的“丁香园医学论坛”内分泌版上发表了《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由张功耀教授访谈说起》一文,从而打响了21世纪“反对中医战争的第一枪”。

   20062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网站发表了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并引来卫生部肝胆肠研究中心曾昭武博士针锋相对的反驳,嗣后,论争迅速扩散,《告别中医中药》不断被网站转载。

在推出“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时,张功耀宣称:“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废除中医药。“作为科学史研究专家,我对医学史有发言权。”

“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专业人士和中医药行家“坐不住了”。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教授,为此连续写了20多篇批驳张功耀“错误言论”的文章,并在网上公布了个人小灵通号码和单位地址,意在与张争论到底。曹东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以西医为标准衡量中医、评价中医的方法本身就不是站在科学的立场。” [1]

中医学术界泰斗90高龄的邓铁涛教授把那些在网上高叫废除中医的人比作“嗡嗡叫的苍蝇”。邓老十分愤慨,说:“出卖祖宗的人,阻挡不了21世纪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潮流。张功耀这样的博导多了,是国家的危险! 在他看来,所谓“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无聊而乏味,因为这已经是个“画上了句号的问题,2005年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研究院改为中医药科学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称,“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是数典忘祖。 该发言人说:“发起所谓签名活动的人没有资格代表西医,更没有资格以科学的代言人自居。以科学之名,行反科学之实,是不道德和不可理喻的。这次‘网络签名’活动,因其否定历史、违背科学,激起了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强烈愤慨,也必然地遭到了民众的普遍反对。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这一数典忘祖的闹剧应该收场了”。[2]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电话采访中声称自己“并不想出名和炒作”的张功耀表示:“既然有关部门表示反对了,我可以不说话,但不打算收回作为一个学者的意见。” 被卫生部“驳斥”后引来媒体追踪、成为舆论靶心的张功耀,在和记者交流时觉得自己有点冤:“为什么要让我一个人承受压力和后果?

2006613,张功耀又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中医药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的文章,声称:“彻底废除中医,科学怎能向愚昧低头?”之后数月,张功耀又连续抛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化意义》、《再论告别中医中药》等文章,文中说:“告别中医中药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出发点,改造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为我国走向未来奠定一个强有力的新文化基础;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历史上新一轮的新文化运动。”

不过,这“新一轮的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就招致一片“数典忘祖”、“出卖祖宗”、“学术败类”的围攻。强调不为获奖、不为出名的张功耀对记者表示目前“心态很好”,又自曝即将出书,“读者很快会看到”。[1]可以预见,新世纪的这场中医存废之争还将继续下去。

2.西学东渐后命运多舛的中医学

中国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人类医药学发展史的前列,《内经》关于血液在血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记载,比英国哈维氏发现血液循环几乎要早二千年;唐《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46年)还要早八百余年;南宋宋慈《洗冤集录》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法医学专著,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法医专书,它比外国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即公元1602年菲德里所编法医学著作早三百五十余年;明陈司成在其所著《霉疮秘录》中,开创了世界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的先例……中国——一个名副其实的医学文明的国度。但是,西学东渐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与文化性质的日趋“西化”,中医学却迎来了多舛的命运。

1879年,近代朴学大师俞樾(号曲园,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随后,一批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废医”主张,更是言辞激烈,事隔近百年,杀伤力犹存。

近代启蒙思想家、《进化论》和《天演论》的译著者、时下思想界权威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而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他否定“阴阳、五行说”。说:“金胜木耶?以巨木捶击一粒锡,孰胜之耶?”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

被西医误治切掉健康右肾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余地的。”梁启超在1922年曾撰写过《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

    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影响深广——“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的胡适也说:“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1929年,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只是最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灵素商兑》是当时批判《内经》和中医的代表作,作者余岩(云岫),他说作其文之目的是:“坠其首都也,塞其本源也”。认为:“今旧医所袭用者,太古以来人类本能发明之事也,经验也,其现象混淆,安可遂以为自然界之真相而据之以断是非乎”。

    “妓女、吸毒和中医问题都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在民国倡导“废除中医”的余云岫,在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把中医和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

 在“文革”的十年中,中医药工作受到严重摧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被取消,人们探讨中医学术的自由被剥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工作被污蔑为“复古倒退”,广大中医被打成“牛鬼蛇神”,大批中医、教、研机构和技术骨干被“拆庙赶神”。

可见,新世纪的这场中医存废之争只是承于前,而非前无古人。

3.中医学多舛命运的世纪反思——中医存废之争说明了什么?

31失去民族自信

《中国青年报》报道哲学家谈中医存废,指出反对中医是因失去民族自信[3]

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首席科学家罗希文指出,中医学整体相关的理论是用非常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体,这种观点不被西方所谓的正统医学承认。所以,我们中国人有责任向全世界说明真相,如果不这样的话,人类的科学发展真的要进入一个非常不科学的状态。近一百年来,中国医学为什么会遭到如此重大的打击,实际我们想起来也并不奇怪,历史上中国战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心没有了,认为中国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但是以医学为代表的情况正好相反。

在张功耀所在的湖南,几位中医学者、专家甚至用“没有基本民族自豪感”来质疑其用意。

32对中医学的无知

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首席科学家罗希文指出,现在我们保留下来的不能被西方医学彻底压倒的中医学,是因为它科学,所以它才不能被伪科学打倒,这是真理。反对中医的观点基本属于无知。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哲学界著名学者再度把目光聚焦在“中医存废之争”这个热点话题上。“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于所谓中医存废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一些人提出反对中医的观点,基本是处于无知状态,反对中医就意味着反对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反对中医是毫无道理的”。

33东西方文化性质的冲突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认为,诞生于古代中国的中医药学,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化的关系同根同源,本为一体。

    然而,一棵树即使再茂盛,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它也会慢慢衰败凋敝。

    张其成说,从科举制度废除至今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传统文化所受到的打击接连不断,诸如废孔废经、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汉字的简化以及近一个多世纪用西方哲学来“科学阐释”改造中国古代思想等等,加上现代科学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某种程度的中断,这也对中医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日益边缘化,天文、地理、农学、算学等等也在逐渐淡出时代舞台,成为历史的陈迹。只剩下国画、京剧等寥寥可数的难兄难弟与中医同病相怜,一起被称作“国粹”,也一起经历着今天现代化科技的“洗礼”。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认为,中医在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中易受伤害。现代科技以西方为主导,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背景有别于西方范式,在传统文化退居次要位置的今天,中医难免会和现代科技产生冲撞。

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削弱,中医与自身的传统断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中医存废困境,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拯救中医,先要拯救传统文化。

    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科技部专家贾谦认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教育使中医质量下降,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废除中医之论,如今回望,已是百年之身。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而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最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由于作为中医母体和根基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无法抗拒地遭到批判、解体和重建,变易了的时势和社会文化结构使得中医连能否生存下去都成了一个严峻问题。

34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冲突

近代以来,西方的思维模式逐渐被国人接受,伴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中国古代的文化环境为之一变,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中华大地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很快,西方的思维模式又取得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崭新的思维环境。

学术界和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存废之争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争论了好几十年。应该说本来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为什么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说:“我想关键是在哲学理论上出了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就是把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看作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把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阴阳平衡理论看成是非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

  那么,什么是东方的整体思维?讲到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老先生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他说,比如,中国人写通信地址通常是从大到小,先写国,再写省,再写什么市、什么县、什么村,最后是什么人收;而西方人写通信地址,则习惯从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再比如,买东西找零钱,国外的商店习惯先找给你分,然后是元。而我们喜欢先找整钱,从百元到十元最后是几角几分。中医的思维方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一样,强调一个整体的观察。

35中医研究中方法与对象的错位——“上帝管着如来,牧师指挥和尚”

    邓铁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中医药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上帝管着如来,牧师指挥和尚’。”在“中医药现代化”这个不容置疑的指示牌下,中医却可能走上了一条“西医化”的死胡同。

    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的华裔学者张绪通博士,曾将《针灸全书》译介到美国。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来自西方的所谓‘中国医药科学化’的名义听来美妙,其目的实际是要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医药学术的根源与体系产生怀疑,以至于厌弃。”

张绪通教授认为,现今中医药的生死存亡,关键就在于“中药国际化”的定义、内容和中国人的觉悟。他激烈地表示:“所谓国际化,就是要中医药向西医药看齐,从意识形态来说,这就完全失去了民族文化的自尊,患上了‘洋大人症候群’”。

曹东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以西医为标准衡量中医、评价中医的方法本身就不是站在科学的立场。”[4]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认为,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也是当前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并带动我国医学科技领先世界水平的古老医学技术,中国人应该珍惜,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去加以有效的总结,而不是一味地搬用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工具去否定它、摧毁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应该并行不悖,如鸟之两翼,共同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推动力。

    36中医发展决策的失误

在有关中医存废之争的网络讨论中,有网友尖锐地指出,中医走到是“存”还是“废”的境地,源自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一系列不合理政策和措施,概括地说就是用管理西医的方式来管理中医,用培养西医的方式培养中医,将中医“西医化”。而中医和西医各自孕育于两个完全异质的文明系统,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用任何一方改造另一方,都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消亡。而用西医改造中医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庸医的大量增加和良医的急剧减少。

尽管“中西医并重”一直是我国强调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但是二者的发展和显示地位明显地不均衡。缺少资源和政策支持的中医,已经身陷民间信用丧失和文化断根的迷途。

    据悉,在中医高等院校里,大多数学生1/3的时间学西医,1/3的时间学英语。而在各大中医院,坚持开汤药处方的中医大夫只占1/10,西药处方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据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百分之九十六以上。长此以往,不要说如何使中医药发扬光大、提升创新,也许不用多久对中医学有全面、正确了解的人也将微乎其微。届时,这一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人才断层“灭顶之灾”,或许才是今天中国人在争论之余该认真反思和讨论的。

一个考虑周全的 科学的中医发展战略,可以起到智囊团、参谋部的作用,可以对中医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和控制,使中医事业保持良性发展,从而为中医在学术、技术上的进步,在人才培养、组织建设方面,有效的为人类防病、治病创造良好条件,避免在管理决策和对策上出现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和片面性的失误,中医发展战略的研究关系到中医发展的速度乃至其命运。

中医发展战略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的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个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相配套的中医发展战略,致使中医与政治、经济及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互不协调、比例失调。

    37 学术缺乏应有的宽容

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医学的接受反映出了一种西式豁达,在形态医学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他们居然能承认形态学不确定的经络感传性能的存在,能接受机制不明的针灸疗法的应用与推广……而我们许多负笈欧美的现代医学专家似乎还缺少这样一份宽容,他们对待传统中医的冷漠与清高其实限制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说,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然而,当前在某种程度上,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对立的情绪,缺少“应有的宽容”,这“极不正常”。

38“科学”的迷信与守旧

大多数中医反对论者对于中医的最大诟病莫过于它的不科学性。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提出中医和西医的基础不同,体系不同,揭示了中西医体系的本质区别。他多次指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医学的基础也不同,“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有自立脚点。”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贾谦说:“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但如今,中医的特色基本已被‘科学主义’抛弃殆尽。”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对科学的历程有所反思:“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讲理、越来越狰狞地支配着一切。越来越远离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脱离人类理性的批判和控制,科学变得越来越狭隘。”

    吴国盛教授通过电子邮件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对“中医药为什么走不出科学论的阴影”的回答是:“这不仅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也关乎现代科学的命运。需要重新考虑什么是科学,再从一种新的科学观来看看中医的意义。”[5]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

朱清时分析说,西医研究人体是用“还原论”方法,找出并消除病源,使人体恢复正常,属对抗疗法。中医则是“整体观”方法,认为人各种功能必须协调和平衡,治病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西医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从这一角度讲,对此进行研究就是复杂性科学。很可惜,许多人将这些东西看成是算命的东西。”

孔令宏教授认为,科学的标准是多元的,并不能单纯以可重复性、可检验性作为标准。对于中医提出的一些问题,西医也同样会面临,比如药物的副作用反应。片面的夸大中医的害处,纯粹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古代和中古代的医生和技师们的本领,比多数汉学家愿意承认的强得多。”“最现代的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受到庄周、周敦颐和朱熹这类人物的恩惠。”因此从现代科学方法论来看,中医不仅是属于古代的,而且是属于现代和未来的。

 

39中医理论表述上的古奥

吴正翔认为医患之间向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事实,对于中医尤其如此。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取消中医?除了人们对中医疗效不信任之外,也存在一个文化背景缺乏的情况,人们认为阴阳五行的辨证过于玄虚,不是碰到疑难杂症或西医治疗无效的情形下,轻易不会请中医治疗。

    取消中医的呼声出现,证明了中医已经遭遇了严重的形象危机。因此,发展中医的首要任务是挽救中医,为中医正名,向公众普及中医的基本原理,请中医走下玄坛,改变中医里医患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打击了那些“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之后才有可能在制度上进行匡正。[2]

中医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今天学习中医的人要读懂中医典籍必须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否则就要使用现代人改造与解释过的古籍。经过白话翻译的中医古籍,其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加工,曲解在所难免,再加上很多点校古籍的人士古文功底难称人意,如此情况下,今天中医古籍整理混乱、参差不齐也就不难想象,以之指导临床,“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在所难免。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陌生,尤其是对原有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更是缺乏必要的掌握。在大多数人看来,以文言文写就的中医药书籍无异于“天书”。这些由文言文记录的中医思想,成为了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文化离中医越来越远,中医离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远。”张其成不无悲哀。

310对中医的保护不力

为保护中医,应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医理论、诊法、疗法、方剂、中药等八项内容“打包”,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医药文化遗产数量也是世界之最。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认识。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做好“申遗”工作,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自2003年以来,将中医药“申遗”工作列为专项研究,成立了“申遗”委员会、专家组、委员会办公室等机构。2006年颁布的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九个项目列入名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受理项目时,及时申报中医药。 [2]

311 中医理论自身的弊端

    中医的生存危机实际上也来自于中医本身 。因此,中医的辨证特点也成为了它的缺点,它深厚的文化背景使得学中医的学生望而却步,以至于中医人才日渐凋零;又因为只要自圆其说就是一个完整的辨证,所以有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他们毫无资质,却能信口雌黄花言巧语诓骗病人。有这样的事实,那么中医的生存危机实际上也来自于中医本身。

星岛环球网2006-10-13报道,吴正翔认为中医以辨证法指导治病用药,讲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以达到人体平衡为治疗终极目标,这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截然不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最大特点,这同时要求了中医医师的辨证能力有极高的水平。辨证能力或方式不同,治疗方法也就千差万别,最终使中医陷入没有标准的缺憾。[6]

   10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中医的地位问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言人表示: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二是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完成不好这项历史任务,将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现状,也是特色和优势所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补充,才能共同完成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7]

 

 

 参考文献:

1.瞭望东方周刊  http://www.sina.com.cn 2006111514:32

2.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3.中国青年报  2007-02-25 07:18:57

4.瞭望东方周刊20061115

5.瞭望东方周刊2006112015:00

6.星岛环球网2006-10-13报道

7. 新华网20061101报道

陈怀耳: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助理调研员,牡丹江医学院医疗专业、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医学教育管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