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招商引资往往被视为官员一个很重要的政绩指标,而招商引资的多少往往就是官员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官本位思想影响,是造成中国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频频被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在某些政府官员的操作下,中国品牌向国外投资者敞开了大门,外资的大量涌入,确实在初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但这些外资进来之后,首先就是打压中国的自主品牌,或者换牌或者使用外国牌,甚至雪藏中国自主牌,于是一些本来不缺乏资金和技术的企业被外商入主,这些企业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品牌也因此成为招商引资的牺牲品。
笔者在东北的时候,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东北的农业机械基本上都不愁销路,因为当时东北的农业发达,农业机械厂的技术都是原来从苏联的农庄引进来,所以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很高,但是后来被美国企业入主后,这些企业自身品牌没有了,企业易了主之后,品牌变成了美国的品牌了,所以现在在世界上最畅销的农业机械是美国产的,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其中影射了一个事实,就是一个个好好的企业被外资给吞并了,失去了自主性,企业变了主,品牌也丢了,但地方官员却提升了。
湖北原来有一个很好的洗涤用品品牌叫“活力28”,这个在中国当时应该是一个很响亮的品牌,“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也是妇孺皆知,但是在德国波尔入驻后,活力28被雪藏,在市场上渐渐销声匿迹了。而当中国的官员终于醒悟过来,想方设法把这个品牌拿回来后,却无力回天,“活力28”最终还是没有活过来。
但是在现在这种“招商引外资”的悲剧还在上演,某些政府官员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企业卖掉,拼命打压国内企业,人为制造出一种不公正竞争,去年江西省高速公路招标故意设置门槛,把中国企业挡在招标门外,一味地花巨资采购洋品牌;而徐工收购案中也忽视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从而使中国企业“三一”重工发出了抗议的呼声,好在徐工最终没有被外资收购。
好在现在的企业家已经逐渐认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正在奋起抗争,去年一浙江企业状告当地政府强行要求该企业引进外资,实际就是让外资收购,企业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企业本身不缺乏任何发展资金,二是企业的技术在国际上领先,外资凭什么要来分一杯羹?正是这种据理力争,才最终保住这个中国自主品牌。
达能强购娃哈哈,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改正当初的约定,但我还是要说这是一个悲剧,是中国品牌的悲剧,我们姑且不谈强购行为和协议本身,但从品牌管理的角度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
一、作为政府、企业家千万不能迷信外资和外国企业,特别是对一些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更应该要大声对外资收购说“不”,外来的和尚也不一定香,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品牌。何况外国资本的进入也不一定就能把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远的不说,就看达能搞垮乐百事品牌就知道达能也不一定是高手,如果娃哈哈当时不是宗庆后坚持自己的管理位置,说不定娃哈哈也会步乐百事的后尘;
二、对于外资进入的企业,自己一定要100%保证的第一大股东位置,不能放弃对企业和品牌的自主经营权并注意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系统,不能让外资钻了协议的空子和法律的空子;
三、作为政府要注视培育和培养自主品牌,不要轻易让外资收购一个表现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可以让外资创建一个新的企业和品牌,同时企业对被收购的中国企业和品牌也要通过法律程序保护自主品牌的成长,而不能让对方轻易放弃这个自主品牌或者雪藏这个品牌而创建外资方自己的品牌;
四、作为企业家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自毁根基,要把自己的企业和品牌当作事业来做,而不能作为自己的财产一般随意处置,更不能轻易套现而失去品牌。
也许有人会批评这是所谓的经济民族主义,可是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经济,没有自己的品牌,他怎么可能繁荣富强。美国的强大不就是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吗,而这个经济实力就主要来自于其众多而又强势的企业和品牌,看看世界500强中有多少家美国企业,你就能感受到品牌的力量,感受到品牌对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因此一个国家不坚持经济民族主义,就不能培养自己的品牌,一个缺乏品牌的经济大国是不存在,一个缺乏自主品牌的国家是很难崛起的。不然美国也不会千方百计阻止中国对美国企业的收购行为,也不会随意设置门槛阻止中国品牌进入美国发展。
所以中国要真正崛起,就必须要坚持经济民族主义,大力培育和培养自主品牌,只有中国的企业和品牌发展壮大了,中国品牌的短视就会随之而消失,品牌中国将会是一个经济大国。
希望任重而道远的中国企业和品牌不要再演“招购”之戏,也不要再起“强购”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