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泉,是辛弃疾人生最后的归宿地,在他存世的600多首词作中,三分之一都是在瓢泉写下的.田园的恬静和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这位英雄人物,也许是出自泉城而久不能还乡的缘故,对瓢泉是一见钟情。1186年,他觅泉到铅山县瓜山山麓,一发现这口泉,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喜之情,当天夜宿泉边,赋词一首“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怀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洞仙歌.访泉于奇师,得周氏泉,为赋》)并把这口“周氏泉”改为“瓢泉”,“奇师”村改名为“期思”村,以寄托他期望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和期待再次被起用的耿耿心怀。
1194年,辛弃疾在瓢泉动工建新居和庄园,1195年,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庄园建成。1196年,带湖庄园失火,他举家移居瓢泉。从此,这位南征北战的词人在瓢泉过着游山玩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然而,表面看来淡泊清净,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不忘收复失地,也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仰天长啸、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他眷念“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兵马岁月。在醉梦之中,他都不忘统一大业,“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即使是写风花雪月的词作,他也期待着重返战场的耿耿心怀,“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把“十万松”比作士兵,想象出校场阅兵的阵势,念念不忘恢复大计。
瓢泉,是辛弃疾晚年词作的摇篮,然而800年过去了,斯人已逝,这里也寂寞茺凉,让凭吊者更添一分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