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巴曙松要去香港特别行政区任职好几年,工作岗位是: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友人远行,以后见面机会就少了很多,自然是需要话别的。3月31日晚,我和搭档马天骄女士、著名投资银行家崔建国先生与巴曙松教授在北京西面的一个比较安静而适当的酒店小酌。
推杯换盏之间,话题涉及到了经济与文化的广泛内容。曙松学贯中西,执教于高端教育领域,博士弟子不少,教育思想和方法独到、著述颇丰。尤其是他对中华文化与现代经济融合的独特见解,是当前中国经济学领域中不多的,从他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中国金融的现场》到《基金大势--2007基金发展报告暨投资方向》等著作中可以体味到。不久曙松还将问世一部90余万字的《金融史》,这是一本西方一位经济学大师的译著,目前中国金融领域出版品类中《金融史》译著是很少见的,我们期待着自己被列入曙松的赠阅名单中......
我的老友崔建国,可以说他的肚子里装满了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或项目投资领域的所有案例、投资模型、国际资本投资偏好、资本市场价值取向,总之像本书,凡涉及投资问题把崔建国“翻开”就可以了......
据我所知,建国是细细地读过两遍孔子《论语》的人,想来他对国际资本投资中国一定有独到见解和自己的模型!
席间天骄再次就中国的银行投资、能源投资、环保项目等问题请教了曙松教授和催总......
总结起来讲: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然是融合的,全球化与个性化、西方与中国、大师与一般人、区域经济与差异性繁荣、共通规则与选择自由等等,都将会在不远的时间内,让人们看出点道道来......
与曙松、建国和天骄一样,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曙松要走了,我们有约定--去香港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