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娱乐的江湖需要考试证实自己拥有资格


 当娱乐的江湖需要考试证实自己拥有资格
李华新
    
    4月19日,一条被正式发布的新闻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经过文化部等部门5年的筹备,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即将推行,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的人员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意味着,今后演艺明星们也将和律师、心理咨询师、注册会计师等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一样,需要通过统一考试,拿到证书后才有资格站上舞台。

    当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的联合民调(1456人参与)显示,51.7%的受访者对影视歌唱人员持证上岗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对艺术创造力的钳制。同时,也有41.3%的人鉴于近年来文化界比较混乱的状况,对这一即将推行的新制度表示赞同。
(2007-04-23 《中青报》)

    就像人们纷纷议论的英语考试在人们的不满声中终于算是有了结果之后,人们现在又要同样面对一份尴尬,前不久看到了一个漫画,是画赵本山的,那就是好老赵一副很愁苦的表情,画外语--不知道在word咋整。也许老赵的对于电脑掌握的成都比人们想象的要高,也许老赵本人年就是好一个很爱热闹动静的网民,也许老赵压根不会电脑什么的。而现在比老赵有名和不如老赵的这个圈子里的艺人,都需要用一张资格证书来证明自己,否则你就失去了资格。

    据悉,文化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试题”的原则,对影视演员、歌唱演员、舞蹈演员、演奏员、文物鉴定师、社会文化工作者等30余个职业的人员,“统一考试”之后,“统一发证”。 其实这样的考试应该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很不幸的的是,我们现在的一些艺人的文化水平并不很高,而且真的要是考试的话,肯定有些艺人是会漏怯的,甚至会把自己的真实水平暴露了。因此担忧自己的水平和害怕自己无法通过,也是很自然的。

   有统计表明,几乎是大多数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士都担心自己无法过关,因此很抵触这样的考试,而有的人士则从另外一方面看到,有4.7%的人担心,“文化行业资格证”将加热“考试经济”。 对于考试的成绩是否应该与市场演出成正比关系,有人也是不以为然。要规范演出市场,多数公众认为政府最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而不是用考试的办法来对演员进行限制。可见,畏惧考试对于演艺界尤为明显。

    文化江湖的是是非非向来都很吸引公众眼球,人们早已习惯了标题中带有抄袭、官司、包养等字眼儿的娱乐新闻。有网友直言,文化界的确该管管了,什么人都可以唱,什么人都可以演。农民工流血流汗每月才挣几百元工钱,他们瞎混,每集电视剧就能轻轻松松赚到上万元,太不公平了。 可是它毕竟是个江湖,在在这个江湖中,人们很注意的是他的活,而不是它的文凭。可是这不等于他就是一些大字不识的人。 而又是是否会有唯证书热,现在才刚刚开始,为什么一定要大加鞭挞呢?而那些拥有证书的人是否就必定是格调高雅呢?

    事实上,对于政府希望规范演出市场的政策初衷,绝大多数公众是赞同和欢迎的。但74.5%的人一致认为,“设立门槛,持证上岗”并不是个好主意。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想真正达到目的,政府最该做的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这个基础上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自我调节。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些依然绝大多人是混的,而混艺术的江湖其实也是需要混的,限制的混太简单太容易,而且一些艺术人才甚至会很无知很让人汗颜,所以考一下试还是有好处的,至于是否会出现证书意识,或是弄虚作假等等问题,那是肯定的。可是不能因为会出现这些情况,就人们对于演艺界没有文化的看法继续蔓延下去。至于那些原生态的文化,那些民间的艺人是否需要考证,那是要具体看待的。因为至少有文化具备一定的素质,对于演艺人员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考取这样的一个证书和你是否能够讨得满堂彩有关或无关,因为不能因为自己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而指责这样的考试。
   用考试的办法证实自己是用资格的,也许会让一些既有艺术天分,但没有文化素质的人感到不安不公,可是艺术的存在形式并非只是原生态一种形式,艺术的品位和魅力,需要文化的基础和支撑,这一点应该成为人们的社会的以及那些江湖艺人的共识。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