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玮评述:
一乡为文,深刻细腻,关照不苟,学问家一脉!好极!好极了!老朽领此褒扬在于,一乡的判断与问脉:砍瓜切菜之间游走自如,驾得“鸟迹”龙飞凤舞且始终不离野之天性,妙哉!妙妙哉!
博客行走曲指130天余,结识朱门不依、秋月平湖、原野之王、徐风拂柳、捷客牧马人、李博客、石空长沙、李对龙、太阳(brook-sun)、老妹子、红球滚滚、移山一汉、老怪、二狗、革命者等一系列用心说话依稀带着点儿“野性”的为文高手,明玮之幸也!一乡挑起“战争”,匿而偷盗珠玉,实为巧智大智,让人学习,让这死气沉沉、不肖混沌之舞台变得有了些味道,老朽循着味道,跟了一乡和这些友人们,巡逛博客天际,爽!了然,了了然!
此言,聊效野人献暴之诚!
祝一乡和博客友人们事业与博客为文更上八层楼!
一乡原文
读书人应该“文”一点还是“野”一点
——话说“郝明玮”
真正认识读书野人“郝明玮”是我在他的博客中捣蛋:在他博客中看到“志真志诚”发的一张美人鱼的图片感觉很美,就想窃而盗之,不知这操作方法的我就在他博客中作为实验,结果给他的博客搞的满脸泪痕……
当时他正好在线,纵容着我的放肆,这份纵容之怀使我自觉脸火,更要的,在随后与他交往中他那读书“野人”性格更让我脸红。
其一:野在言简意赅。他的语言十分精辟,在与每个博友的对话中虽是只言片语,却意味深长;虽惜墨如金,却妙语连珠。正如他自己说的“知识大爆炸之后,我捡到了几许碎片,仔细一看原来是未来人类最可宝贵的无价的精神颗粒。喜出望外之余,抬头一看,整个世界一片尘埃……”,知识就是几许碎片,而这碎片或许是精神颗粒,抑或是垢渎尘埃。于我看来,他抬头一看的不仅是电闪雷鸣的突变,不仅是风云翻腾的叱咤,不仅是岁月留痕的沧桑,他意味深长的或许是经纶是否能自由驾驭?意味深长的或许是思想是否能云舒霞卷?……
其二:野在察今观古。鲁迅先生曾说“最人涅伏,吐故纳新,败果既落,新葩欲吐”,无疑击中“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的深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宰相之所以能大度宽体,都因他知古博览古今,于我看来,郝之所以妙语连珠,因他亘古亘今,尊从“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正如《庄子·刻意》所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其三:野在信马由缰。前几天我在郝先生博客中看到一则《低能儿是这样锻造的》对话,其因一女消耗三十年获得博士,却难于找到工作,郝先生认为:“‘低能儿’的锻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娘胎中炼就,再一个是‘伟大的教育制度’培育!”尤可见女博士是属于后者,可见中国教育模式贻误了多少人的头脑的自然发挥,无法把其“知识”转嫁于“资本”,这是可悲的,看来郝先生不主张受框架束缚,喜欢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发展趋势,这样发展的好处在于“乐于已的好,助于已的利”,有着惯性发挥之便,同时促成“有知识,有文化”。
其四:野在长乐未央。在 于郝先生的接触中,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他是一个永远快乐的人,是一个智慧型的“老顽童”。就像我在他博客中捣蛋,如果换成别人一定会嗤之我几句,而他没有,而他称之我“捣蛋游仙”,还对我说“捣蛋”会使人感到亲切。他把这郁闷当作快乐的人常会有人去折腾他两下,去“逗”他,以感觉他的文,感受他的才及他的格调与生活。有天,我也嬉问于他快乐是什么?他说,快乐就是达观,快乐就是不生气,快乐就是读书思考,快乐中不一定有爱好,但爱好中一定有快乐,最大的快乐就是等你(最大的快乐真的是等我吗?肯定不是,但有一点肯定的,他那“等你”两字一定会博得我们的快乐)。
其五:野在敬业乐群。我说他乐群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他喜欢结交朋友,他的朋友相识于满天下,并且与友关系其乐融融,在他身上能感觉到团聚的力量;另一方面他的乐于博客,十分敬重于博客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而这全书里的每一个字就是每一个“人”,相识于字之时也相识于人。在某一方面来说,他对博客持有虔诚之意,希博客形成“精神家园”。
其六:野在真金不镀。他在一文《做人远比学知识更为重要》中提到:做人的本源,起始于家庭。孩子在家里与老人,尤其是母亲朝夕相处、相濡以沫,受到了启蒙教育。这一阶段,孩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格特质。至于后来的学校、实践和书本教育只能是“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了……他认为知识于其次,做为尤为先,人格特质才是人品之基,他是这么认为的也始终这么贯彻自己的言行的。他的性格与他的行文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雅”格调,这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包装者,丽其外;品格者,内其秀。内秀喷吐随性为之,内秀含纳由性所致,褒誉贬斥处之泰然!”性格直接反映着生活。就象我那天问他,如果有一天发现朋友利用了他,会生气吗?他说,说心里话,有时会咒骂一句去他妈妈……
去他妈妈的,这是我所认识的一个野人唯一的一句慎骂,就象我所知道巴顿将军的唯一一句:狗娘养的战争。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同样正是对宵小与破坏者的仇恨。如果没我出现破坏者的声音,我想,我真的难于体会到读书野人的野性。
正因为读书人的这份野性,不视传统为传承,不视创新为改变的中庸思相,才让我认识到读书人的可贵品质,正如他的观点:“读好书好似进美食,每日与大师先贤对话。读到尽兴时提笔便画,在天头地脚空白处留下自己的心得。时间长了,这些文字,自然化而成为了自己的思想,于是思考便有了力量……”
希望他的那些文字透出的思想,产生的力量能一直沿途他的“野人”路前进,能直接解开我的疑惑:读书人应该“文”一点,还应“野”一点?
读书野人的博客:http://hexun.com/mwhao/defaul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