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使命感”企业


  《投资有道》杂志每周五晚间十点二十五分,与内蒙古卫视《财富非常道》节目合作,在电视上探讨财经议题,收视率突破2%。重点是,节目主持人李南,通过简单易懂的聊天,深入热点财经话题,让人感觉,财经离我们不那么远。

  上次在北京录的过年节目,是和我的好友、前《新京报》副总编辑迟宇宙及主持人李南,聊2006年的最大财经事件。

  工行的全球最大IPO不能不谈。我很乐观,指出工行成为世界前五大市值的银行,中国人寿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的寿险公司,是2006年了不起的“变身”。国家注入“九牛一毛”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把工行的不良资产,降到国际银行“资优生”水平;同时,高盛等国际战略合作伙伴,让工行有机会建立超级先进的融资平台。工行从“乞丐芭比”,一夕变身为“香奈儿芭比”,换了套时尚行头。

  金融业,让满城尽带黄金甲,2007年在调整后,会有亮眼的表现。

  另外,女性力量的抬头,值得注目。

  去年,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这位出生东北、嫁给香港人的企业家,以20年的经营功力,把废纸变成黄金。她把总部设在美国,工厂在辽宁老家,而在香港上市,掌握了全球运营的脉动。于是,5年内,她轻松打败亚洲纸业龙头台湾永丰余集团等企业。永丰余受限于“台湾当局”赴大陆投资的上限规定,一举把“江山”拱手让人。

  今年,370年历史的哈佛大学选出史上首位女校长福斯特(DrewG.Faust)。这位研究美国内战历史出身的女校长,雀屏中选的原因,在于很有“远见”,并具备“机构改造”的实力。

  福斯特在哈佛大学瑞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Institute)院长任内,把一所传统学院,改造成具多方面高等研究能力的著名学府,每年有800人角逐50个教师职位,当瑞德克利夫学院教师,成为殊荣。

  节目谈到,民营企业的兴起,带来新创富机会。但许多上市企业,却模糊了企业“使命感”。如搜房网董事长莫天全曾表示,做企业的目标就是上市融资,听来十分耳熟。对比传统企业家的风骨,现代企业少了对社会员工“默默耕耘”的底气。

  《投资有道》谈投资人的丰富人生。投资人可常扪心自问,“我投了具何种使命感的公司?”有高远使命感的公司,往往最值得投资。阅读《财富》(Fortune)杂志“最受尊敬企业榜”,定期买入该企业股票,过去10年,收益率已经超越美国S&P500指数成长率。

  去年11月,麦肯锡咨询指出,中国和拉丁美洲有4成企业表示“融资不易”。而全球大量银行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基础建设及教育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如果大家都想在资产升值(如整体上市、重组重估、新股IPO)上赚钱,而不把精力投资在“使命感”——即未来与创意商业模式上。社会进步,将十分有限。福斯特在教育界的远见与机构改造精神和张茵的全球运营思路,都展现“使命感”企业的特征。

  我们有很多金融平台及工具,可供驱使;但是对行业的“使命感”,却是无可取代,也弥足珍贵。

  2月号《财富》杂志指出,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传统估值方式,已估量不出企业的真正价值,现在盛行的是“兼并估值”(PMV,privatemarketvalue),即如兼并一家公司,你会花每股多少钱。

  《财富》杂志说,“兼并估值更像艺术,而非科学,顶尖的基金经理人都是这样估值的”,里面涉及企业各类资产在同行业间的估值比较,当然也涉及无形的“使命感”资产。本期《投资有道》特别策划(60页)也深入估值洼地,为您剖析“A股估值大战”。

  有志之士,都该投资“使命感”企业,加入“使命感”企业工作。

载于2007年3月《投资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