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海宁市亚宁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占东杰先生
伴随着汽车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智能空调、GPS、液晶DVD系统音响、移动电话等,都陆续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这些装备都需要耗电,而汽车照明大灯则是耗电最大的汽配之一。为了减轻汽车电瓶的负载,延长电瓶的使用寿命,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汽车照明质量,减轻驾车者的视觉疲劳,保证行车安全。发明了二十一世纪革命性汽车照明产品——高强度放电灯或气体放电灯,英文简称HID(HighIntensity Discharge Lamp)。
氙灯亮度大,发出的亮色调与太阳光比较接近,消耗功率低,可靠性高,不受车上电压波动影响,大幅度提高了夜间行车的可视度。不过,在如何规范使用HID上,国内却有不同的声音。
去年12月初,武汉市交管部门宣布:夜间使用氙气灯将被视同“不按规定使用灯光”,违法行为人将被处以罚款50元、记扣1分的处罚。这项全国首例专门针对“氙气灯”的交管规定一出台,立即在社会上引发很大争议。不过,该项规定最终没有真正落实。交管部门以取证难为由,并未实施治理。
2月28日《杭州日报》汽车新闻版提出“汽车灯光太亮,要不要出台禁氙令”的话题,引起广大车迷的关注,有武汉的车友,也有杭州当地的氙气大灯供应商。
4月1日起,新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实施。随着将“夜间行车”纳入考核范围,夜间行车遭遇的“灯光污染”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此次,慧聪网汽车用品行业前往国内HID集中地之一的海宁现场采访了当地企业家,就这个话题展开探讨。此外,占东杰先生还就海宁能否最终形成国内HID知名产业集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慧聪网:您好,占先生。首先感谢您接受慧聪网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亚宁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占东杰:亚宁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海宁市东方灯泡厂。以前规模比较,1999年以后公司走向规范,迅速发展。从99年到2000年,主要从事普通灯泡生产。随着市场竞争加剧,2002年开始探索新产品的开发。不过,当时还没有最终确定是LED、节能灯或者HID。摸索市场以及同行的情况后,最终我们认为HID将是灯类的下一个发展趋势。灯的发展有一个趋势,从白炽灯、节能灯、卤素灯、HID(高压气体放电灯)再到下一步可能是LED(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当前的趋势就是HID。
公司管理层估算了投资、供货商等情况后,决定投资HID。当时投资比较大,千万以上。对一家中小型公司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毕竟是从一个生产型的普通灯泡小厂转型。那时的情形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到了2006年,条件成熟了,我本人也大学毕业,可以协助父母亲进行生产管理,慢慢开始接手公司的事情。06年4月份,第一个设备采购完成,可以说此时这个项目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时,公司非常繁忙,繁忙倒不是说业务上的,而是采购引进设备、原材料的选择、人才的引进等等。因为之前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也是逐步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逐渐成长起来。
人才非常重要,只有具备熟练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士加入,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我想一个企业要发展,还是取决于三点:人才、工艺和设备。
在06年11月份,出产了第一只HID灯。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急于推向市场。我有个想法,作为亚宁灯一定要以质量为前提,要把最好的产品推向市场。要么不做,要做就一炮打响。
12月份,亚宁一直在工艺摸索和总结阶段,根据信息整理、优化生产线。07年1月份,工厂进入正常生产阶段。可以说,公司在技术、工艺方面的软性投入还是非常大的,而不是简单的购买设备、机器。看不见的管理,其实是产生效益的关键。可以说,亚宁HID灯真正进入市场是07年1月份。2月份,开始和慧聪接触,一些新的供应商和渠道商的加入,都让我感到欣慰。到4月份至6月份,我们HID的日产预计将达到两千到三千只。
慧聪网:市场开拓阶段可谓是非常艰辛。那在产品推出以后,为了打响亚宁灯的品牌,您做了哪些工作?
占东杰:无论哪个产品都存在暴利到正常利润的阶段,这也就是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在07年,我们的主要战略就是去选择一批稳定的,有实力的采购商和合作伙伴。我指的采购商可以购买我们的毛泡,也可以购买我们的整灯。我们在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好好合作,长远合作。为了这件事情,我去了广州,拜访了很多客户。
仅仅是卖毛泡还是比较狭义的市场策略。目前,我们对下一阶段做了规划:亚宁灯的运做,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在一些地区成立形象专卖店,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成灯直接面向各地的经销商。我们希望在运做亚宁这一品牌的过程中,使经销商、消费者以及工厂三方受益。我们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用得起亚宁灯。
慧聪网:听了您一席话,我想请问一下,你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市场,是不是在考验产品的质量,等它稳定之后再投入市场?有没有深层次的考虑?
占东杰:话说回来,HID是一个新产品,我早一天投入市场,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那我为什么不投入(市场)呢?因为在我的构思中,亚宁灯是做质量,做诚信,做品牌和做长远的。我宁可放弃11月份,或者更早的时候投入市场。我宁可拿薄一点利润,因为我做HID是要做长期的。
慧聪网:应该说HID这一行的话,在深圳、广州那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牌子还是比较多。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占东杰:我个人觉得,每一家公司的操作模式不同,也有成功的。但我认为一家希望长久发展的公司,不应该这样,而应该以诚信和质量为基础。
慧聪网:应该说HID是04、05年之后的新兴行业,随着HID的普及,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现在再进入这个行业,您觉得还有机会吗?
占东杰:机会都是均等的,很多厂的生命周期是多少,取决于它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不高,所以只要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比人家好,不管从哪个阶段进入市场,机会都是均等的。
慧聪网:在海宁一带,从前年开始,兴起了众多的HID生产企业,您觉得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或者形成柳市电器那样的产业集群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占东杰:我本身是读企业管理出身。集群操作的好会形成很多优点,大家一说起HID就想到海宁,操作不好就是缺点,同质化引发价格竞争,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大家一提起海宁可能就会想到“低质”。海宁做HID灯这么多企业,能不能形成一个协会,巩固区域经济呢。我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些领头企业出来,牵头这项工作。
想打造一个区域经济,同行之间必须在产品、信息上进行沟通。当然不是说客户资源的沟通(笑)。真的,沟通非常重要。我觉得每个企业可以博大一点,心胸宽阔一点。无形中形成一种集体感。希望能有更多怀有共进、共赢想法的企业出现。我相信这个产业在海宁有不一样的明天,可能也会成为我们中国大陆地区比较集中的HID生产基地。
慧聪网:可能要建立一个开阔、开放的心胸,需要企业创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不能够替代的。比如说企业车间建好了,完全可以邀请同行过来看,同样的设备同行也可以买,从德国、韩国买过来。但是工艺上、管理上的先进之处人家是一时半会学不到、买不到的,所以说一个企业要立足或者有开阔的企业胸怀需要去培养这种核心竞争力。
占东杰: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所在,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话,企业生存时间也就不长。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心胸才会更加开阔。因为非核心的东西,其他企业很容易学,而融会在管理、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竞争力则未必。当这些东西别人学不去的时候,企业更愿意敞开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沟通才没有戒备。
慧聪网:我觉得现在是汽车用品类行业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如果能在这么激烈地竞争环境下杀出一片蓝海,机会将非常多。我觉得您当初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还是非常的明智,当时您应该还在上学吧?
占东杰:当时我还在英国上学,从国外看到(HID灯)这个趋势。以前我也不知道车灯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还有什么HID,我就知道车灯的概念。在国外第一次接触到HID,我自己的车也改了,可以说是国内比较早的一批使用HID的(笑)。
慧聪网:是的,随着8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汽车装饰、美容和改装的市场将越来越大。那您觉得国外品牌的HID对国内品牌的HID冲击大吗?
占东杰:有些人喜欢国外品牌,有些人喜欢国产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一方面是对品牌的追求,另外一方面是现实的问题,在适合自己的情况,买一个条件允许的产品。其实,不同的HID灯是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所以正面的竞争压力并不大,因为客户群体是不一样的,不同群体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和需求。
慧聪网:现在改装HID灯,国内还是有一定的争议,是吧?
占东杰:对。其实我觉得只要设备上不恶性改造,不要调到12000K,其实使用HID是很好的事情。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别人会感觉太亮,影响他人行车。
其实,在使用和改装HID上,我们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用。发达国家也没有禁止,他们已经验证过,只要合理使用,还是利大于弊。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做好规范,而不是禁止。
我在国外的时候,一般在市区都是打近光灯的,大家开车的时候相互之间都很文明。最主要还是从司机,从驾驶员规范做起。改装的时候,考虑自己时尚的同时也考虑一下他人的安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享受HID带给我们的便利,如HID白光比卤素灯的黄光舒服,亮度高、视线好,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性等等。
慧聪网:您觉得国内会不会出现一些政策对HID市场有所冲击?
占东杰:大家合理使用HID,合理改装汽车大灯,我相信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相信国家的政策是允许的。如果一味展示自己的个性,当然个性不能扼杀,也需要展示,但个性的展示过程中要考虑他人的安全性。
慧聪网:您前面提到了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那亚宁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占东杰:在这个行业里好好去奋进,我还是比较看好这个行业。应该说,它(HID灯)被取代的可能性在10年内还很小。
慧聪网:再次感谢您接受慧聪网的采访!欢迎您对慧聪网提一些宝贵建议和意见!
伴随着汽车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智能空调、GPS、液晶DVD系统音响、移动电话等,都陆续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这些装备都需要耗电,而汽车照明大灯则是耗电最大的汽配之一。为了减轻汽车电瓶的负载,延长电瓶的使用寿命,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汽车照明质量,减轻驾车者的视觉疲劳,保证行车安全。发明了二十一世纪革命性汽车照明产品——高强度放电灯或气体放电灯,英文简称HID(HighIntensity Discharge Lamp)。
氙灯亮度大,发出的亮色调与太阳光比较接近,消耗功率低,可靠性高,不受车上电压波动影响,大幅度提高了夜间行车的可视度。不过,在如何规范使用HID上,国内却有不同的声音。
去年12月初,武汉市交管部门宣布:夜间使用氙气灯将被视同“不按规定使用灯光”,违法行为人将被处以罚款50元、记扣1分的处罚。这项全国首例专门针对“氙气灯”的交管规定一出台,立即在社会上引发很大争议。不过,该项规定最终没有真正落实。交管部门以取证难为由,并未实施治理。
2月28日《杭州日报》汽车新闻版提出“汽车灯光太亮,要不要出台禁氙令”的话题,引起广大车迷的关注,有武汉的车友,也有杭州当地的氙气大灯供应商。
4月1日起,新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实施。随着将“夜间行车”纳入考核范围,夜间行车遭遇的“灯光污染”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此次,慧聪网汽车用品行业前往国内HID集中地之一的海宁现场采访了当地企业家,就这个话题展开探讨。此外,占东杰先生还就海宁能否最终形成国内HID知名产业集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慧聪网:您好,占先生。首先感谢您接受慧聪网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亚宁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占东杰:亚宁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海宁市东方灯泡厂。以前规模比较,1999年以后公司走向规范,迅速发展。从99年到2000年,主要从事普通灯泡生产。随着市场竞争加剧,2002年开始探索新产品的开发。不过,当时还没有最终确定是LED、节能灯或者HID。摸索市场以及同行的情况后,最终我们认为HID将是灯类的下一个发展趋势。灯的发展有一个趋势,从白炽灯、节能灯、卤素灯、HID(高压气体放电灯)再到下一步可能是LED(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当前的趋势就是HID。
公司管理层估算了投资、供货商等情况后,决定投资HID。当时投资比较大,千万以上。对一家中小型公司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毕竟是从一个生产型的普通灯泡小厂转型。那时的情形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到了2006年,条件成熟了,我本人也大学毕业,可以协助父母亲进行生产管理,慢慢开始接手公司的事情。06年4月份,第一个设备采购完成,可以说此时这个项目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时,公司非常繁忙,繁忙倒不是说业务上的,而是采购引进设备、原材料的选择、人才的引进等等。因为之前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也是逐步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逐渐成长起来。
人才非常重要,只有具备熟练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士加入,企业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我想一个企业要发展,还是取决于三点:人才、工艺和设备。
在06年11月份,出产了第一只HID灯。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急于推向市场。我有个想法,作为亚宁灯一定要以质量为前提,要把最好的产品推向市场。要么不做,要做就一炮打响。
12月份,亚宁一直在工艺摸索和总结阶段,根据信息整理、优化生产线。07年1月份,工厂进入正常生产阶段。可以说,公司在技术、工艺方面的软性投入还是非常大的,而不是简单的购买设备、机器。看不见的管理,其实是产生效益的关键。可以说,亚宁HID灯真正进入市场是07年1月份。2月份,开始和慧聪接触,一些新的供应商和渠道商的加入,都让我感到欣慰。到4月份至6月份,我们HID的日产预计将达到两千到三千只。
慧聪网:市场开拓阶段可谓是非常艰辛。那在产品推出以后,为了打响亚宁灯的品牌,您做了哪些工作?
占东杰:无论哪个产品都存在暴利到正常利润的阶段,这也就是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在07年,我们的主要战略就是去选择一批稳定的,有实力的采购商和合作伙伴。我指的采购商可以购买我们的毛泡,也可以购买我们的整灯。我们在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好好合作,长远合作。为了这件事情,我去了广州,拜访了很多客户。
仅仅是卖毛泡还是比较狭义的市场策略。目前,我们对下一阶段做了规划:亚宁灯的运做,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在一些地区成立形象专卖店,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成灯直接面向各地的经销商。我们希望在运做亚宁这一品牌的过程中,使经销商、消费者以及工厂三方受益。我们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用得起亚宁灯。
慧聪网:听了您一席话,我想请问一下,你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市场,是不是在考验产品的质量,等它稳定之后再投入市场?有没有深层次的考虑?
占东杰:话说回来,HID是一个新产品,我早一天投入市场,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那我为什么不投入(市场)呢?因为在我的构思中,亚宁灯是做质量,做诚信,做品牌和做长远的。我宁可放弃11月份,或者更早的时候投入市场。我宁可拿薄一点利润,因为我做HID是要做长期的。
慧聪网:应该说HID这一行的话,在深圳、广州那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牌子还是比较多。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占东杰:我个人觉得,每一家公司的操作模式不同,也有成功的。但我认为一家希望长久发展的公司,不应该这样,而应该以诚信和质量为基础。
慧聪网:应该说HID是04、05年之后的新兴行业,随着HID的普及,我们假设一下,如果现在再进入这个行业,您觉得还有机会吗?
占东杰:机会都是均等的,很多厂的生命周期是多少,取决于它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不高,所以只要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比人家好,不管从哪个阶段进入市场,机会都是均等的。
慧聪网:在海宁一带,从前年开始,兴起了众多的HID生产企业,您觉得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或者形成柳市电器那样的产业集群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占东杰:我本身是读企业管理出身。集群操作的好会形成很多优点,大家一说起HID就想到海宁,操作不好就是缺点,同质化引发价格竞争,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大家一提起海宁可能就会想到“低质”。海宁做HID灯这么多企业,能不能形成一个协会,巩固区域经济呢。我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些领头企业出来,牵头这项工作。
想打造一个区域经济,同行之间必须在产品、信息上进行沟通。当然不是说客户资源的沟通(笑)。真的,沟通非常重要。我觉得每个企业可以博大一点,心胸宽阔一点。无形中形成一种集体感。希望能有更多怀有共进、共赢想法的企业出现。我相信这个产业在海宁有不一样的明天,可能也会成为我们中国大陆地区比较集中的HID生产基地。
慧聪网:可能要建立一个开阔、开放的心胸,需要企业创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不能够替代的。比如说企业车间建好了,完全可以邀请同行过来看,同样的设备同行也可以买,从德国、韩国买过来。但是工艺上、管理上的先进之处人家是一时半会学不到、买不到的,所以说一个企业要立足或者有开阔的企业胸怀需要去培养这种核心竞争力。
占东杰: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所在,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话,企业生存时间也就不长。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心胸才会更加开阔。因为非核心的东西,其他企业很容易学,而融会在管理、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竞争力则未必。当这些东西别人学不去的时候,企业更愿意敞开以及与同行的交流沟通才没有戒备。
慧聪网:我觉得现在是汽车用品类行业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如果能在这么激烈地竞争环境下杀出一片蓝海,机会将非常多。我觉得您当初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还是非常的明智,当时您应该还在上学吧?
占东杰:当时我还在英国上学,从国外看到(HID灯)这个趋势。以前我也不知道车灯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还有什么HID,我就知道车灯的概念。在国外第一次接触到HID,我自己的车也改了,可以说是国内比较早的一批使用HID的(笑)。
慧聪网:是的,随着8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汽车装饰、美容和改装的市场将越来越大。那您觉得国外品牌的HID对国内品牌的HID冲击大吗?
占东杰:有些人喜欢国外品牌,有些人喜欢国产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一方面是对品牌的追求,另外一方面是现实的问题,在适合自己的情况,买一个条件允许的产品。其实,不同的HID灯是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所以正面的竞争压力并不大,因为客户群体是不一样的,不同群体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和需求。
慧聪网:现在改装HID灯,国内还是有一定的争议,是吧?
占东杰:对。其实我觉得只要设备上不恶性改造,不要调到12000K,其实使用HID是很好的事情。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别人会感觉太亮,影响他人行车。
其实,在使用和改装HID上,我们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用。发达国家也没有禁止,他们已经验证过,只要合理使用,还是利大于弊。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做好规范,而不是禁止。
我在国外的时候,一般在市区都是打近光灯的,大家开车的时候相互之间都很文明。最主要还是从司机,从驾驶员规范做起。改装的时候,考虑自己时尚的同时也考虑一下他人的安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享受HID带给我们的便利,如HID白光比卤素灯的黄光舒服,亮度高、视线好,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性等等。
慧聪网:您觉得国内会不会出现一些政策对HID市场有所冲击?
占东杰:大家合理使用HID,合理改装汽车大灯,我相信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相信国家的政策是允许的。如果一味展示自己的个性,当然个性不能扼杀,也需要展示,但个性的展示过程中要考虑他人的安全性。
慧聪网:您前面提到了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那亚宁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占东杰:在这个行业里好好去奋进,我还是比较看好这个行业。应该说,它(HID灯)被取代的可能性在10年内还很小。
慧聪网:再次感谢您接受慧聪网的采访!欢迎您对慧聪网提一些宝贵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