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国与非线性建筑 |
![]() |
看中国建筑师 徐卫国:可以,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青年一代建筑师。应该说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学习建筑学专业,现在仍从事建筑师职业的人群。 记者: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青年一代和老一代建筑师有什么区别? 徐卫国:青年建筑师是非常有生命力和潜力的,他们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从教育体制上来讲,老一代建筑师接收的建筑教育继承了巴黎美术学院教育为主的体系,虽然加入了现代主义,但是比较传统,重视基本功和技能训练。而青年一代建筑师受教育的时代正是教育体制转型的时期,教育体系中注入了新的建筑思想。 老一代建筑师是将建筑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把建筑看成美术或是艺术。强调古典、理性审美观念,追求统一和谐完整的建筑设计。而青年一代建筑师则在此基础上接收了新的审美观念。 记者:新老建筑师在建筑实践方面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区别呢? 徐卫国:是的,在建筑实践方面,老一代建筑师既重视中国传统,也崇尚西洋文化。建筑师这个词是来源于西方,技术也是从西方习得,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同时他们又出于民族自尊心的驱动试图表达中国民族精神,因而他们的建筑具有两种文化混杂的特点,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的主流都是在这种思想下创造的。 青年一代建筑师并没有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建筑艺术作为模仿的对象,而是在追求一种建筑师的职业状态。这种职业状态就是如何将建筑建好,重视建筑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基本建造的技巧。 教授+建筑师 徐卫国:建筑的特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就没有资格从事建筑设计教育,如果真要教课,也是误人子弟。我首先是教师,同时我也是建筑师。教学、研究和建筑实践三者结合在一起,事实证明,这种三者的结合是大有好处的,可以互相促进。 记者:它们是怎样的一个促进关系呢? 徐卫国:比如,我目前研究的课题是非线性建筑。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然后用在实践中,实践的经验,再传授给学生。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如果将教学、研究、实践结合起来,是相得益彰的。在教学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所教授的内容通过实践,你教得特自信。 记者:能不能聊聊国外的情况? 徐卫国:在国外,建筑师+教授的模式是共识,特别是顶级优秀的建筑院校中,受欢迎的教师一般都是建筑师。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上的建筑师,几乎都在大学任职。比如2006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邀请的48位青年建筑师,80%都在大学中教课。 记者:据您所知,国外的建筑师为何做这样选择? 徐卫国:因为建筑设计必须将实践和研究结合起来,才会有生命力。如果只做设计,你只是一个“匠人”,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如果要做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必须要有思考研究的过程,而教书正是把思考研究的结果教给学生,同时也指导了实践。 非线性建筑的特征 徐卫国:简单的说把复杂科学理论应用在建筑设计上,同时依靠计算机技术来生成设计。生成的方法和原来的设计方法完全不同,原来的设计方法是建筑师大脑中想出的形象,画成图纸,然后建成。而生成设计方法是将各种各样的条件告诉电脑,然后通过软件来涌现出一个建筑形象。这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挑战,对新的建筑设计方式的探索。 记者:这必然会对建筑师的电脑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徐卫国:这是肯定的,必须要对电脑感兴趣,而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记者:为何这样说呢? 徐卫国:因为非线性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很新的学科,也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所以没有太多的技术放在那里让你去学习,必须靠自己去探索。 记者:您能不能用几个词来形容这一建筑? 徐卫国:不规则的、动态的、随机的、流动的、非标准的、柔软的。它是一种自由形态的建筑。 记者:目前中国非线性建筑流派的作品多吗? 徐卫国:在中国还比较少,我比较喜欢马延松为多伦多设计的地标性建筑—"玛丽莲·梦露"。而我设计的清华科技园创业大厦内的工作室也尝试性的采用非线性建筑的设计,现在做的邯郸商业大楼等几个项目也在探索这种设计。 记者:非线性建筑和标准型建筑到底有什么区别? 徐卫国:非线性建筑和标准型建筑之间的区别是,非线性建筑更实用。比如,标准型建筑的教室是一个方方正正的,但是实用性差,需要室内装修做成阶梯状地面以保证看得见,吊顶做成折面以保证声音反射,靠装修来完善其功能。非线性建筑直接就在建筑形体设计上满足使用的功能,不需要通过室内装修来完善。 记者:作为非线性建筑师,您是如何体验设计理念? 徐卫国:非线性建筑的思想是对生物自组织自适应生长规律的一种借鉴,和植物、动物在自然中的生存是一样的,植物的形态受制于自身的DNA作用,也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非线性建筑设计也是希望建筑形态既符合自身性能又适应于环境影响。
建筑设计主要作品有:国家大剧院国际设计竞赛方案;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方案;三峡水电站厂房设计;清华科技园创业大厦;黄岐剧院等。设计作品被收入《青年建筑师》。曾在日本著名建筑师村野藤吾建筑事务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