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货币:双管齐下不手软
武汉科技大学 董登新(教授)
继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半个月后,央行再次下令第8次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至10.5%,与历史最高水平13%仅一步之差。存贷利率与存款准备率是我国货币政策最为行之有效的两大政策工具,由此可见,针对目前投资过热、流动性过剩,央行“双管齐下”紧缩货币,毫不手软!
自1984年中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除1984年的特殊情形外,我国存款准备金比率出现过的最低值为6%(1999年11月21日至2003年9月21日),最高值则为13%(1988年9月至1998年3月21日)。
回顾上一轮存款准备金比率下调,是在1998年——2003年之间,仅仅只作了三次下调,并将存款准备金比率从13%调低至6%。
相反,这一轮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连续上调却是“小幅高频”的,即高频率连续向上微调。自2003年9月21日以来,存款准备金比率连续8次上调,并从6%逐步调高至今天的10.5%。
与存款准备率调整不同的是:上一轮利率调低,却是力度较大的,1996——2004年,8年内连续8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1.98%,并同时加征了“利息所得税”。
相反,这一轮“加息”行动却异常地保守而小幅缓慢。2004年10月29日——2007年3月18日,其间两年半时间,存款基准利率经过了3次调高,贷款基准利率则经过了4次调高。但调高幅度目前尚有较大空间可为。
自2004年6月以来,美元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从40年来的最低点1%升至现在的5.25%,并创下自2001年3月以来的最高利率水平。2007年3月20日,欧元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为4.133%。2007年1月,人民币1年期同业拆借平均加权利率仅为3.33%。
应该说,本轮连续8次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在货币政策上,也是为了抵补存款贷利率上调过慢的保守。
众所周知,上调存款准备金比率与上调存贷利率,其实都是货币紧缩政策的体现。只不过,上调存款准备金比率直接影响的是金融机构;而上调存贷款利率则直接影响的是企业和个人(最终投资者和消费者)。
上调存款准备金比率,是中央银行紧缩货币总量的重要信号。通过存款准备金比率上调,最显著的效果是缩减银行放贷规模,抑制银行放贷能力,同时,上调存款准备率也是中央银行回笼货币的一种直接手段。
上调存贷利率,则是中央银行给投资降温的有效办法。一方面通过上调存款利率,可以提高银行吸存的成本,并刺激社会过剩的热钱回归银行;另一方面,通过上调贷款利率,可以提高企业借贷的成本,遏止企业投资冲动,抑制个人消费信贷。
目前中央银行既加息,又上调存款准备率,这便是“双管齐下”的紧缩货币政策。由此可见,央行的信心是坚定而坚决的,这一双管齐下的货币紧缩政策,无疑最终会抑制企业投资和消费信贷的冲动,并给过热的经济减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