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高峰期,根据当初与交易所约定的披露时间,各家上市公司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项工作。从去年的年报来看,业绩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资料显示,截至3月21日,总共396 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6 年度报告,2006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383 元,同比增长40.44%,净资产收益率为12.08%,同比增长32.93%。其中,97.47%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80.05%的上市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比实现增长。
396家上市公司年报有两大看点:一是已披露年报每股收益同比增长达40%,这样的增幅应该说不低;二是超过80%的上市公司出现增长,覆盖面比较广。也正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大范围的增长,牛市行情才得以不断向纵深发展。去年股指轻松突破2001年的历史高点以及多个整数关口,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自管理层规定上市公司须对业绩的大幅变动进行预告以来,无论是大幅亏损还是增长的幅度较大,上市公司均需进行提前公告,此举也使投资者特别中小投资者对某些上市公司上一年度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从相关情况来看,增长幅度在50%的比比皆是,增长100%-200%的也不在少数,更有某些上市公司达到500%以上,确实令人咋舌。
华联控股06年度业绩增长不啻于放了一颗“卫星”,去年该股净利润增长达到惊人的5200%。不能说是绝后,也绝对是空前的。作为一家纺织类上市公司,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亮点,而且市场上纺织类上市公司非此一家。华联控股业绩暴增,不是其主营业务取得了什么骄人的成绩,而是在于其投资收益方面。华联控股曾出资496万元持有招商银行303万股,每股投资成本仅为1.63元。去年银行类股票涨幅巨大,招行股价翻番有余,至2006年12月底的股价为16元左右,这使得华联控股对该股投资的账面价值立刻暴增16倍。
前几年,一些稳妥经营的上市公司业绩同比能够增长100%以上,就会被认为增长强劲,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而目前成为“常态”,主要得益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但不应忽视的是,由于各个行业周期的不同,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与之产生“共振”。而且,还与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某些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现实,我们还需保持一份清醒。
应该看到,类似华联控股这样的上市公司还有不少。华联控股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来实现业绩的“翻身”,但就像“一次性消费”一样,招行的股权收益并不能成为该上市公司的长期收益来源。而作为上市公司来讲,主营业务的增长才能让投资者感觉更踏实。即使是华联控股去年业绩增长的幅度更大,除了当时能够吸引市场的眼球之外,相信今后会被投资者逐渐淡忘。毕竟“副业”是不能支撑上市公司业绩的。
事实上,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并非是由于主业的原因,投资收益、买地收益等也构成其利润的来源,并且还导致其业绩的大幅增长,如同忽悠一般也把投资者“忽悠”了一把。遗憾的是,这也成为市场上某些资金狂炒的理由,不能不让投资者引起警觉。